在外部平台上无交集的“好友”突然发来私信
[]
“太倒霉了,微信用不了,只能在这找你了”
“之前的号用不了了,先用这个小号了”
熟稔的语气乍一看还真让人以为是自己的朋友
[]
使用了相同头像,相似昵称的高仿账号
诈骗手法解析
01
第三方平台“搭线”,获取信任
有着诈骗意图之人,在第三方所拥有的平台之上,运用事先就已伪装好的,呈现出高度模仿特征的账号,去与目标处的用户展开联系,编造出相应理由宣称没办法在微信这个通讯工具上进行联系,表明当下仅仅能够依靠该平台来达成联系,并且仿效好友常规所具备的语气,朝着用户叙说展现自身倒霉状况的经历,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用户于闲聊进程当中,逐渐地将自身所具备的戒备心理予以放下 。
02
请求代付尾款,图穷匕见
于获取到用户信任之后,诈骗分子就会讲起自己在某海外购物平台订购了一个包包或别的物品,今儿是付尾款之日,期望用户能够帮忙代付尾款,并且会运用不付尾款就要么之前支付的高额定金就会付诸东流这样的话术搞道德绑架,接着,发送二维码或者网页链接,引领用户经由网页聊天窗口和客服沟通 。
03
催促扫码支付,完成诈骗
这个被称之为网购平台“客服”的家伙,其实就是骗子的帮凶,他会虚伪地去查询订单,还说订单没支付尾款并且快要到截止支付时间了,之后就会去催促用户支付,因为代付金额比较大,所以多数用户都会表现出迟疑,在这个时候,假冒好友的诈骗分子就会伪造出一张显示已经给用户转款成功的银行转账单,说是已经转账了只是到账有延时,然后继续催促用户支付 。
最终,“客服”发送出二维码并凭借“延时金”“微信限额”这些缘由要求用户分多回开展微信扫码支付进而达成诈骗 。
一哥安全提醒
当好友突然于第三方平台给你发私信之时,需留意去核查账号到底是不是仿冒的账号或者有没有被盗,尽可能借着电话或者别的方式去核实对方的身份 。
不管是自己进行网络购物状态或者他人替付的行为情形,均需对点击抑或是扫码随后跳转网页那般出现的链接予以警惕戒备工作防止产生被虚假网络购物平台欺骗蒙骗的情况发生。
与任何人产生资金往来时,都应多方核实对方身份,谨慎支付。
假若于微信这个平台里边察觉到这样的诈骗信息,能够借由微信客户端或者腾讯卫士小程序来开展投诉 。
向左滑动查看群聊、朋友圈投诉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