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网络交流新语言,其源头竟可追溯到1982年?

日期: 2025-10-13 05:01:40|浏览: 10|编号: 1069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网络交流平台发展起来之后,出现了一种新型亚文化,就是那些在数字空间里传播的趣味图片或动态短片,通过附加简短说明,能够替代语言传递难以言说的感受。这类作品往往选用当下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经典引言、动画角色、电影画面等作为创作蓝本,再配上贴切的文字内容,从而达到抒发某种特定情绪的目的。由于图像比文字更善于表达生动神韵和引发共鸣,并且常常充满风趣、戏谑、诙谐、令人拍案叫绝的特质,表情包已经演变为一种网络沟通方式,同时也是一个网络层面的文化符号。

那个最早的表情符号出现在1982年,源自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由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子公告板上首次设计,具体形态为微笑的“:-)”。这种符号可视为网络空间最初的代表符号,是早期网络交流中常用的表情标记。

很多人觉得首个符号仅是基本字符,或许算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表情记号,不过它适应力很强,并没有因动态图像或视频图案而被取代,反而不断增添内容,逐渐演变成了更为复杂的表情符号。

源自美国的表情符号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成人们所说的“绘文字”。绘文字如今已成为一个被收录在词典中的英文词汇,它是日语原名的罗马字拼写(1999年由日本人栗田穰崇创造)。这是第二种表情形式,也是各类社交应用平台默认提供的表情符号。

全球多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表情包,都在持续创新,不断有新的形式出现,内容也日益丰富。继前两代之后,第三代的表情包开始流行,它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图像,而是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传达情感和意义的工具。

在中国社交平台里,早在1998年就出现了首批表情符号,例如:)、:P、:D;如今,网络空间里到处都是各种搞笑、俏皮、讽刺的图片;这些表情包经过多次迭代更新。

中国民众广泛接入宽带服务之后,社交应用QQ凭借特色表情符号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以动画人物为原型的表情包随即成为网络交流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2008年,源自北美的动态漫画传入国内网络空间,接着慢慢排挤了以往的静态图画式符号。

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真人表情。

现在,图片已经成为群体竞争的狂热时期。所谓“稍有分歧就比拼图片”,“缺少表情图,就无法顺利交流”。

表情包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用于戏谑和嘲讽,多以影视节目、综艺娱乐、知名艺人、图画作品为素材,形象表现极尽夸张和诙谐,整体格调诙谐有趣,例如马景涛狂吼系列、傅园慧系列、姚明漫画狂奔系列。

还有一类是为了显得娇憨、讨喜,这类图片多选用可爱的动物或孩童形象,比如日本的熊本熊图案、韩国的宋民国图案。在上述两种类型里,戏谑性质的图片才是网络互动中的主要角色。

网络交流中,表情包能充当替代身体表情的角色,帮助人们传递情感信息,借助现成的身体表情图片,可以减少沟通的障碍,提升交流的速度。它们就像预先准备好的多种表情选项,供使用者方便选用,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表情包都能提供简单又吸引人的表达方式。

不过,在表情包的众多喧闹场景里,人们把字句转化为图画,内涵被简化为即时,庄重被消解为戏谑,心智、活力与热忱在肢体愉悦中得以宣泄,最终逐渐耗尽,这既是肉体张扬的凯旋,也是心智隐退的落寞。(社会科学报第1622期第6版,王炎、黄秋顺:《表情包的身体狂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