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丙辉
吸烟是我国四大慢性病最重要的可预防常见危险因素。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控烟是最有效的手段。 5月31日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为世界无烟日,是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希望保护下一代免受烟草的危害。目前,国人对吸烟的危害已有一定认识,但部分人仍存在认识误区。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然成立,“百害而无一利”是本案的结论。然而,重度吸烟者之间存在一些争论,以证明他们继续吸烟的合理性。这些言论对于控烟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事实上,应该有一些有针对性的解释以澄清事实。
最常说的就是:某人抽烟喝酒,他活了多少岁等等。 “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发挥作用。”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也不同。也许有人可能不会患上癌症,但可能会患上“陈旧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等。而且,即使是生活条件较好、医疗条件较好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得更久。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人因人而异”,不能从个案到整体一概而论。
“吸烟者不一定会患肺癌,但不吸烟者也可能会患肺癌。”这是很多烟民用来安慰自己的话。然而,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确实明显上升。仔细分析后发现,非吸烟者肺癌发病率的上升对发病率的上升有“显着贡献”。原因被认为是:被动吸烟、环境污染和寿命延长。延长寿命固然是好事,但却为被动吸烟和环境污染等健康危害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寿命还需要长,环境还需要治理,二手烟还需要戒掉。
由于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具有滞后性,不但不会积累到一定量,表面上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危害,而且戒烟后对健康的影响也不能立即完全消除,以致有些人戒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再戒烟。在此期间,一些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仍然发生。在一些吸烟者眼中:(吸烟时)很好,但戒烟会带来问题。于是有人创造了“平衡理论”,意思是:长期吸烟后,人体与尼古丁达到了平衡。戒烟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导致疾病。这种理论在那些有烟瘾但不考虑戒烟的人中广泛流传。至于“平衡”这个词,实际上所描述的对尼古丁的依赖,持续吸烟满足了吸烟者对尼古丁的依赖,并且不存在“戒断(尼古丁)症状”,但表面上一切都很好,实际上有一个严重的疾病正在酝酿。这种“平衡”怎能放任不管呢?例如,如果一只狼想吃一个孩子,每次它来时就给它一块肉,它不会吃孩子并走开。你认为狼和肉是“平衡的”,但你的肉却让狼变大了,它不再满足。如果失去了这块肉,你的孩子就会有危险。
早年,英国医生追踪了一群戒烟的男性,以观察与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他们证明,戒烟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直到第16年才与从不吸烟的同龄人持平。 “彻底根除烟草需要16年”的说法强调了烟草健康危害的顽固性,而16年指的是统计理论上的彻底根除。
事实上,很多烟民成功戒烟后,几天内就会感觉呼吸变得顺畅,两个月内精神振奋,甚至食欲大增、体重增加。如果你已经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戒烟后症状会减轻,药效也会提高,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情的发展。因此,俗话说“戒烟什么时候都不晚”。戒烟总会带来未来的健康益处。当然,早期预警就会带来早期效益。
有些人认为雪茄因为价格高,质量一定好,对健康的危害可能会减少。事实上,雪茄也是由烟草制成的,烟草的质量与其健康危害没有相关性。
如今,带有“过滤嘴”的香烟在我国很流行。添加“过滤器”的目的是过滤掉焦油。这些香烟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将它们过滤掉是很自然的。因此,一些吸烟者认为这些香烟有“过滤嘴”。抽烟没关系,但抽烟也没关系。然而,这个“过滤器”到底能过滤掉多少烟焦油呢?最初,香烟的最后1/3到1/4会被当作烟蒂扔掉而不是吸完,而带有“过滤嘴”的香烟则必须被人完全吸完。因此,吸入烟雾中的焦油总量不一定会减少,而其他有害物质的吸入量一定会更多。这种“过滤嘴”香烟,光是抽就可以吗?
我国的控烟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烟瘾大的烟民因为尼古丁依赖而被迫发表某些言论或许可以理解,但总应该有一些有针对性的解释来正确引导他们。仅仅重复“吸烟有害健康”显然是不够的。
(作者为健康教育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