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运动水平提高的三大因素
在我们体能康复从业者看来,不管我们怎么训练,达到什么效果,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理学、生物力学和心理学三大因素的影响。
口头:陈芳灿 | 作词:白强
摘自:《新体育》2012.12,第102-103页
当今世界,无论是奋战在国际顶级赛事的职业运动员,还是在街头体育馆挥洒汗水的平民百姓,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出“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运动的朴素而深刻的含义。精神就是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看运动,关注运动。 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将竭尽全力站在世界体育领奖台的顶端; 数以百万计的人将使用各种设施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建设。 其实,在我们的物理康复治疗师看来,不管他们怎么训练,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三个因素,就可以成为提高人们运动成绩的三大手段。 反之,它们也会成为事倍功半、适得其反,甚至阻碍自身运动水平提高,造成运动损伤的三种手段。 大推动者。
生理因素-能量限制
上个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跑百米不可能超过10秒。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人类不仅没有跨过这个坎。 并且还在不断前进,让每一个关卡都成为历史。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问自己,一个人能跑多快,能跳多远,能跳多高?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人体运动没有极限,也可以确认的是一种无奈的“不清楚”,即无法说清人体运动的极限在哪里。 这其实是生理学关注的问题,即人体的潜能有多大,运动能力和能量就有多高。 这也是影响人们运动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证明,从生理意义上讲,无论是肌肉力量、肌肉收缩速度,还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耐力等等,凡是我们常统称为“运动素质水平”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运动训练。 . 其基本原理是在科学的训练安排下,身体能够适应新的训练负荷,增加身体承受的力量,产生更大的力量,以满足生活和运动的更高要求。
我们都熟悉中国体育训练中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号:“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到大运动量的训练)”,其实就是指挑战人的极限。生理极限。
每个运动员在不同的年龄段和训练周期都会有相对稳定的运动水平和竞技状态。 要想提高一步,就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跑步技术动作周期包含哪几个阶段,让身体承受超出平时所能承受的合适的运动负荷。 让它对这种超负荷产生新的适应,在科学恢复的情况下,身体的机能可以达到比以前更高的水平,形成“超恢复”。 如此循环下去,人的运动水平才能一步步逐步提高,最终潜能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挖掘。 这也是世界体育界和各项赛事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追求的最佳锻炼效果。
要产生这种良好的效果,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运动员的运动极限。 因为人的受力(承重)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在训练过程中跑步技术动作周期包含哪几个阶段,负荷大大超过其承受极限,恢复不能及时全面,人体不会产生良性应激和过度恢复,但疲劳的积累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造成运动损伤,并缩短运动寿命。 清单还在继续。 可见,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微妙,甚至极其危险。 你可以这么说吧。 一个人从业余运动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训练和比赛过程,就像走在悬空的又窄又长的独木桥上。 挑战是不断的,危险也是持续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运动员自己都要对生理个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要知道,每个运动员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身体结构、身体特征、可以从事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潜力的差异。 运动的独特性。 比如让高大魁梧的姚明去当举重运动员或者体操运动员,结果肯定是一个可以预料的笑话。 因此,无论是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训练中,都应避免“同锅食”,人人应同,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二,在训练中,如何达到一个人运动极限的“绝壁”,又不至于“越界”,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需要科学训练的思维和手段,更不能忽视训练的艺术。 后者包括长期积累的经验、感受甚至直觉、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精神联系、个人相识等。换句话说,无论是专业训练还是自我健身,其“品控”都必须强调结合科学和艺术。 三是人们的运动极限在某一阶段是比较稳定的,但整体是动态变化的。 所以,一成不变的训练,要么造成“吃不饱”,没有效果,要么造成过度训练,伤害身体。 由此可见,训练中及时的动态监测、及时的沟通和调整缺一不可。
生物力学因素 - 能源利用效率
助跑、起跳、腾空、过杆……一系列精湛的跳高技术动作,犹如一首自然流畅、节奏明快的旋律。 整个身体都专注于跳过横梁以实现这一令人愉悦的杰作的那一刻。 和谐产生美。 动作技术与力量的和谐产生美妙的动作动作。
所有运动对项目都有技术要求,任何运动的成功取决于项目技术的完善。 也就是说,要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就必须掌握最好的运动技术。 而最好的锻炼方法也是最合理、有效、省力的方法。 它把人有限的能量用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恰到好处,使其产生最佳的锻炼效果。 这些都是生物力学研究的问题。
例如,根据生物力学原理,人在踢球时,股四头肌前侧(主动肌)发力时,大腿后侧肌肉(被动肌)要放松,发力要前后协调. 行动将是有效和合理的。 如果两者都用力,不仅会造成人体能量的额外浪费,还会降低运动能力。
我国有个运动员,原来是参加1500米长跑,后来改跑马拉松了。 由于长期逆时针跑,她的身体结构习惯于向左发力。 因此,在马拉松式的直道上,她总是不自觉地身体向左倾斜。 在长达2个多小时42公里的漫长赛道上,这势必会极大地消耗她的体力。 经过技改,她成为了我国优秀的马拉松选手。
事实上,生物力学所强调的技术应用或运动效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另一个是负荷应该放在哪里。
如果两者解决不当,不仅会使人体的能量利用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例如,会跑步的人,每向前迈一步,脚踝、膝盖、臀部都会有一定的力量缓冲,而身体僵硬的人,跑步时缺少这种缓冲,很容易形成“跑步膝” ”。 打网球时,不使用全身发力,只靠肘部发力的人,短时间就会患上“网球肘”。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四五”腰椎有问题的人来找我们诊治,但我们的治疗重点不在这两个腰椎,而是引导他们激活“老大、老二、老三”腰椎“分担重担”。 这些都是运动技术运用不合理,用力不均,负荷过分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典型例子。
在此提醒大家,运动科技的合理运用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经常看到的最大的误区就是有些人迷信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特点,盲目照搬自己。 事实上,对其他人来说相当有效的技术可能对我们不起作用或没有效率。 以高尔夫挥杆技术为例,每一位世界高手的技术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的高效和精湛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动作特点、协调性、灵活性、个人经验、经验和感觉等诸多因素完美契合的结果,很难照搬原版。 我们应该效仿或学习的是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发现最省力、最有效、最合理的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在实际训练健身中运用好。
心理因素——精力浪费
一名运动员在比赛前不得不去洗手间。 他习惯于使用中间的小便池。 如果有人正在使用它,他愿意等待。 这个习惯其实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暗示,暗示你一定要正常发挥,最终站在讲台中间,站在第一位。
的确,有了体力的身体储备和良好的运动技能,要想在赛场上展现出不俗的运动水平,还必须有另一种力量支撑——心理素质。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其运动系统不能像机器一样在外界的影响下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动作。 他的意识、潜意识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他的表现。 有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并不怯场,甚至兴奋程度很高。 他可以用有限的精力和最好的技巧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常称他们为“竞技型选手”。 但是,也有不少运动员不是兴奋过头、过早,就是心理负担过重。 赛前紧张、焦虑、失眠、小便过多、不思进食、大吃大喝,导致生理能量过早消耗,再加上恢复不完全,其储备量必然下降。 有的运动员比赛后,由于紧张、肌肉抽搐、抽筋,技术动作变形; 不必要地浪费,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因此,解决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也应该是日常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伤病对运动员技术尤其是心理的影响,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于之前的伤病,处于恢复期的运动员往往担心在运动中同一部位再次受伤,不敢做动作,或者动作放不下,限制了能力,当然不能进行运动。技能。 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笼统地将其归于某一点,而应从整体上考虑其伤害和心理,下大功夫。
跳高运动员受伤后,他在起跳前总感觉膝盖前方疼痛,无法发力,甚至无法跳出原来的表现。 因此,他一直被认为是精神不济。 看了之后,我们认为这是人受伤后的正常生理反应。 所以,在他训练之前,我们为他做了一个简单的紧急痛点治疗。 很快,不适感的消除带来了心理上的放松,他跳出了一个好久不见的好成绩。
2010年冬奥会备战时,著名滑冰运动员王萌在训练中胫腓关节受伤,无法正常训练。 她走路不舒服,担心自己的筋会断。 我们仔细诊断后,与她交谈,对她的伤病进行了清晰详细的解释,最后告诉她,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损伤,不会影响她的运动生涯。 于是我们提议陪她去玩她最喜欢的运动——足球。 在细雨和湿滑的草地上,她不仅玩得很开心,而且发现自己的伤也没什么问题,恐惧感也随之消失,第二天又开始了正常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