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毕业论文.docx 11页
【---2A6UT-A18GG】【---2A6UT-A18GG】休闲农业毕业论文期末考试题目: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名称韩先森中专专业班201X旅游管理专业学号X班教师成绩评价2017年1月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综述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休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休闲农业可以体验一种亲切自然、返朴归真、自我放松、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从而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家的温暖。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 统筹城乡,造福农民。 它以农业为基础,贯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 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消费业态。 是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观光、休闲、作业、度假、体验等活动的农业经营活动。 关键词:休闲农业; 问题与对策; 旅游; TOC \o "1-3" \h \u 目录 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休闲农业概述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力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功能。和乡村休闲旅游,通过体验乡村和农业,提升大众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的新型农业。 从广义上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畜牧业、休闲农家乐等。 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旅结合,第一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 它生产和销售的不仅仅是农产品和加工品,还为人们提供宁静的田园自然生态、怡人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让人们远离喧嚣,安心融入自然。 体验农家生活,领略田园风光; 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风土人情,提升文化教育功能; 结合提升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品质,形成特色。 休闲农业可以整合当地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全面带动农村交通、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兼具休闲旅游意义和经济效益。 (二)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休闲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规模,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休闲农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一开始是观光农业旅游。 90年代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 国家旅游局也在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 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旅游”,推动“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实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互助共荣”,进一步推动发展休闲农业。 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 休闲农业发展带动全国2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兴起初期和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初步发展阶段,进入了以观光、休闲、娱乐、休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标准化运营阶段。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 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内陆省份也间接受到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展的带动。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二、甘肃省农业发展成就 (一)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到2015年,甘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30%地区生产总值。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000万吨; 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比2000年增长50%以上。 同时,城市化水平达到40%;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二)农产品质量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个,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000株,优良品种水平进一步提高。 . 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产值1亿美元,带动全省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亿元人民币。 目前,已基本形成苹果汁、香菜、瓜子、种子、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格局。 98个农产品品种出口到74个国家和地区。 区域。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476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1319家,增长10%,带动农户162万人; 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47万吨。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面积达到880万亩,增长10%。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引导,建立示范点41个。 制定合作组织工商登记和财务管理办法,推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标准化建设;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33个,带动农户121万户,分别增长%和%。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甘肃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著名的。
(一)缺乏正确认识,市场调研分析不重视和支持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旅游投资建设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缺乏开辟新产业的认识和行动休闲农业的世界。 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本质和特点缺乏认识。 更有什者,兴办农业旅游,大手笔建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依赖非自然、非农业的技术手段,人工化痕迹明显。 目前,一些休闲农业经营者对城市游客来源、游客类型、市场规模、客流模式、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方面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不了解周边和旅游城市的基本情况。临近地区,盲目开工。 (二)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投入不足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省财政收入较少,农业综合发展支出与其他省份相比更为不足。 财政收入不足严重制约了财政支农,没有资金支持农业发展。 (3)经营粗放,机械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自然降水利用率不足10%。 许多地方采用漫灌方式进行灌溉。 渗漏流失严重,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于40%; 由于栽培技术不当,土壤水分利用率低于70%。 (4)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一般来说,休闲农业区大多位于城郊农村,现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道路、停车场、卫生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配套不足。 客房、餐厅、茶室等主要设施条件较差。 供水供电不正常。
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管理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准备,运营商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决定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显然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五)资源总体配置不平衡,利用率低 首先,水资源总量不足是影响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现象普遍。 甘肃省化肥亩均施用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有效利用率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在种子的使用上,大部分地区有20%左右的过度播种,造成大量浪费。 甘肃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对发展畜牧业有很大优势,但目前饲养率不足20%。 此外,在农产品的采收、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也存在着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现象。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效率不高 从政策角度看,一是资金支持,二是优惠政策。 在资金方面,大部分地方尚未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税收、贷款、用地、企业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等政策也没有明确规定。 多数休闲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展力度不够,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导致园区经营不平衡。 四、甘肃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甘肃农业总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休闲农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正确引导和促进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休闲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预测市场潜力和市场需求方向。 结合现有条件,扩大现有观光点发展休闲农业,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动、打破以往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行业(如环保等)实行资金补贴,主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 (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增加农业低息贷款和高储蓄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存款。 农场的机会成本,也忽略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为有效利用大额存款,真正为农民服务,邮局还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 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商业和工业贷款区分开来。 提供低息农业贷款,大量返还农业存款,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研究,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先在重点城市郊区建立一些示范点,给予重点支持,重点抓好道路改造、停车场、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和产品品牌推广,重点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在休闲农业上,逐步带动休闲农业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利用GPS和GIS技术进行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推广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先进装备技术和工具支持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 ,提高科技含量。 (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好水问题是甘肃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对农业建设和水利建设的投入。 要积极利用当前一切便利条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把水库蓄水用于生产实践。 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甘肃省缺水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 (五)关注环境,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响,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不仅是休闲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的存在。 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不能破坏和污染农业自然资源,避免建设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和商业化。 要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 等,不仅增加了景观和培训教育内容,还增加了能源,同时净化了环境。 同时,要结合乡村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精湛的文化资源。 要尊重地方文化,维护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当地人民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六)培养人才,发展特色 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来发展。 一方面,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乡村装备、乡村空间等资源丰富而独特; 另一方面,必须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社会和谐、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管理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休闲农业管理学科,培养休闲农业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导游培训教育人才。 为发展休闲农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七)结合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省农业生产总体区域差异较大。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 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朝鲜蓟、中药材、小杂粮、羊肉和肉类的重要产地。 肉牛生产基地; 陇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 甘南、河西牧区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针对以上优势,政府应积极扶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尽快树立地方农业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整体水平。整个农业的竞争力。 五、结语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中国不仅要成为旅游大国,更要成为农业旅游大国。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休闲农业必将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充满活力的新型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甘肃统计年鉴2007[M]. 北京:统计出版社,2007. [2]王杰平. 关于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思考。 旅游研究,1996(5) [3] 王龙峰,范希军. 休闲农业,促进经济发展,在线扶贫,2003(7) [4]王万飞,王敏贤,周丹. 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趋势[J]. 经济地理,2006(5):854-856。 [5]李琛.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若干理论问题[J]. 旅游学报,2005(5):26-30. [6]梁明珠. 观光农场旅游开发探讨[J]. 旅游管理,2004(1):26-33. [7] 胡小涛. 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与研究重点[J]. 水利学报休闲农业论文,200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