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 2023-04-24 09:07:43|浏览: 490|编号: 1087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综合带动效应日益显着。 形成了一大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精品线路、集聚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旅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从政策保障、实施精品工程、完善机制等方面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联系利益。 本期特邀相关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旅游有什么特点?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如何?

戴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等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消费行为,都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 文旅部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我国接待乡村旅游30.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次的半壁江山。

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空间差异感和生活体验感,有区别于城市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食材和传统农家菜、民居融入日常生活。 游客在乡村游玩时,可以赏花、采花、垂钓,参与农耕、手工艺和非遗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乡村美好生活。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发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98个。 据各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汇总统计,全国共有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 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影响大。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就业和投资,还对文化交流和观念转变起到了综合作用。 2019年,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村)接待游客2517万人次,旅游收入23.9亿元,村人均收入2192.7万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100元。 在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中,村均旅游从业人员349人,户均从业人员6.93人,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2.4%。 通过从事旅游业,农民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综合素质。 比如,桂林阳朔有“月亮妈妈”之称的农民导游许秀珍,通过做导游,学会了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外语与外国游客交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品质需求,乡村旅游监测点加快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非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保护和传承。 2019年,纳入重点监测的乡村旅游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6.2%,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2.3%,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免费Wi-Fi覆盖率达90.4%。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对接待环境的品质需求,地方政府、村集体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加大了人居环境的投入,不仅提高了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也加快了乡村旅游的现代化进程。乡村,让绿色的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例如,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由于观念差异,村民并不了解乡村旅游经营者将厕所建在客房内。 客房更受游客欢迎,入住率和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 村民观念也随之转变,改善乡村旅游接待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监测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达91.9%,农户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比例达63.1%,抽水马桶普及率达72.5%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乡村旅游的市场培育、形象建设和宣传; 三是吸引更多优质旅游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向乡村集聚,提升乡村旅游现代化水平。

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哪些特色发展模式?

宋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各地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构建乡村旅游完整产业链。 旅游特色开发模式。 根据核心支撑要素,乡村旅游可分为文化民俗体验型、城郊休闲游憩型、景区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

独特的民俗文化对城市居民极具吸引力,是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 陕西袁家村以关中民俗风情为切入点,通过挖掘民俗文化、发展特色餐饮、强化品质经营、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步从一个空心村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依托大中城市的消费群体,围绕周末和节假日的休闲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也是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崛起和蓬勃发展的关键。 成都三盛花香是一座集休闲度假、观光游览、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为一体的城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距离知名景区较近的村庄,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 比如甘肃敦煌鸣沙山附近的月牙泉村,福建云水窑风景区附近的官阳村。

将茶业、苗木业、柑橘业、手工业等地方特色产业与旅游活动、旅游经营相结合,延伸围绕游客吃、住、行、购、娱的产业链,形成特色发展路径,也是许多农村地区的问题。 旅游景点的典型做法。

从具体业态来看,乡村旅游不仅包括传统农家乐、农家酒店、家庭农场、农业采摘园,还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园、创意农业产业园、主题民宿、乡村酒店、共享农场、乡村营地、乡村度假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综合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村等。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多种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总结推出了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风景家园、养生吧、民族园林八种乡村旅游新业态。 其中,采摘园是供市民观赏、采摘特色蔬菜、水果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的高科技农业试验基地或种植基地; 乡村旅馆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相结合,让游客获得乡村休闲体验; 国际站主要接待外国游客体验中国乡村风情。

此外,浙江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在多年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百城千镇千村”景区项目的基础上,目前聚焦红色乡愁、田园村韵、绿色医疗、教育和研究。 、农耕体验、乡村夜游等主题,推出百余条“浙里田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既包括以深度体验、特色活动为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型,也包括以绿色生态、中医养生为特色的乡村康养型、以原生态山水、历史赋能为特色的古村落体验型,以及一家亲产村融合、主题体验的农场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模式划分相对单一和静态,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是复杂和动态的。 一方面,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将不断演变。 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从关中民俗开始。 随着旅游项目的丰富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目前正朝着休闲度假旅游小镇的方向发展。 江西婺源依托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湿地公园、博物馆、各类健身休闲设施、多主题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丰富多彩的夜游和节庆活动。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 共同形成的多元化业态,满足游客观光、度假、研学、运动、保健等多种需求。

总体而言,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与旅游、商业、体育、医疗、生态、科技、教育、交通等诸多产业形成了更广、更深的融合。 在业务业态上,它们已经从单一形式向复合形式转变。 乡村绿道、徒步步道、户外运动公园、休闲营地、房车自驾营地、马术俱乐部、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乡村艺术公社、乡村音乐部落、乡村动漫基地等。形式层出不穷,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已经发展了40年,目前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风景名胜区、农民多业经营、资源产品化等趋势更加明显,从而提供了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较好。 随着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升级,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常态化、休闲化、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自驾游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使得乡村旅游在深层次的产业环节上拥有更加坚实的市场基础。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普及,乡村旅游营销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借助短视频、自媒体等新型营销方式,各类网红乡村旅游点快速发展。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兆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随着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利益联动机制不断完善以农民为主体,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促进农民创新创业的平台。 新领域新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帽村等一批曾经的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就业和增收。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休闲农场、观光农场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万家,总数超过320万。 如果按每个企业带动5人就业计算,就业人数将超过1500万人。 在当前经济回暖的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农民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和经营主体发展情况不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异,农民增收的途径和路径也各不相同。 具体来说,各地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经营主体较好、工商资本进入积极性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着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当地知名度,从而吸引大量游客数量。 . 近年来,许多地方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既有结合当地传统民俗的文化节庆活动,也有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的季节性节庆活动定陶休闲旅游养生小镇,如桃花节、梨花节、采摘节等。 此外,农民丰收节也成为各地举办节庆活动的重要摊位。 各地通过举办这些节庆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观光园、采摘园、民宿等,促进农民就业,增加经营收入。

二是积极引进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展乡村旅游,注重村民权益保护与企业发展积极性的平衡。 在各地的田园综合体、康养小镇、特色小镇,农民主要通过土地等资源流转、入股等方式获取财产性收入,同时在园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 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工商企业中,大量为房地产或建筑工程企业,主要利用自身在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方面的优势,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规模化开发。 近年来,贵州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贵州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三是在一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除了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得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外,还可以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情况获得分红。 陕西袁家村主要打造关中民俗风情体验村,让农民经营各种餐饮、作坊和农家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 四川战旗村主要以村集体为载体。 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腾出的老院落、文化大院、养猪场等集体闲置建设用地,自主开发经营“乡村十村”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八方”,汇聚区域内传统农耕非遗技艺和手工作坊,形成农商文旅一体化项目。 先后引进唐昌布鞋、郫县豆瓣、蜀绣坊等优质项目,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 旅游景点。 战旗村打造了“千亩稻田、千亩油菜花”等大田景观,建有党建馆、村史馆、天府农耕博物馆、郫县豆瓣博物馆等场馆。 创造了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 全村年集体收入6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4万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是对乡村资源的再挖掘、再开发,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 一方面,农民可以获得资源开发带来的增值收入,主要体现在租金上; 另一方面,新业态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定陶休闲旅游养生小镇,一些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经营能力,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 从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看,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毗邻巨大的消费市场。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浙江德清莫干山地区毗邻杭州和上海。 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洋家乐”,带动了当地民宿行业的发展。 在德清仙滩村,全村人口不到2000人。 有民宿158家,餐厅8家,咖啡店2家。 民宿业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些旅游景区周边,大量游客的涌入也带动了附近农村民宿、康养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国外乡村旅游开发经验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

施佩华(教授、南开大学现代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任):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多功能水平尺度运作模式。

因地制宜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产品结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是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参考,而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产品与郊外的产品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城市乡村旅游主要以度假和体验为主。 在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带领城市游客体验农牧业的乐趣; 在法国,以城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根据设施水平和目标客群的差异,区分不同的“耳朵水平”(星级),开发出教育农场、家庭农场、露营等多种产品形态和活动类型农场。 在美国广阔的中西部、澳大利亚大陆腹地等地区,乡村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发展森林旅游、牧场旅游、峡谷探险、沙漠观光等更贴近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风景名胜区。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特色的产品创新是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于个性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激烈、业务复制门槛低的传统乡村旅游而言,地域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差异化和独特性的关键。 日本京都美山村以传统茅草屋顶农舍和原生态居住环境为核心,还原日本原生态村落; 澳大利亚将乡村旅游和葡萄酒产业的优势有机结合,发展乡村葡萄酒旅游,开展酿酒、品酒、品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休闲活动。

构建利益共同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 尊重和保护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关切,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 美国、爱尔兰等国家探索了乡村旅游混合发展模式,强调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乡村居民各司其职、共享利益,通过区域旅游联席会议机制确保社区参与。发展,避免社区空心化、旅游飞地、主客矛盾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共性问题的出现。

精细化管理,营造优质的旅游场景和氛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追求惬意生活的休闲旅游,还是体验民俗传统的文化旅游,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优质的服务和场景氛围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的江户积菜田田用炫目的灯光打造夜间沉浸式艺术农田,荷兰的莱利斯塔德用元宇宙技术变身梦幻的韭菜田,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用传统文化题材统一乡村景观氛围。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不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 通过梳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可以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出以下启示。

一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中西部地区远离主要客源市场,乡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薄弱,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低,体验型、度假型乡村旅游开发成本高,市场风险高。 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建设,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发展观光旅游,融入目的地整体旅游体系,吸引团队游客。 同时,提高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照美国农村“七通一平”标准(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热力、土地平整)全面提升农村接待能力。

二是深挖突出特色,破除“千村”,避免套路化、同质化。 鼓励有条件的村引进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围绕地方特色资源进行创造性、差异化开发,组织省级专项力量,对可开发旅游的乡村文化进行普查、保护和弘扬,建立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 同时,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新题材、新业态,填补居民生活服务场景空白,针对萌宠休闲等城市生活新需求,开发宠物乐园等新产品。 试点探索同质化产品评分机制,邀请专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度和同质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

三是强化乡村旅游氛围和景观,促进基础设施改造和旅游产品再开发。 游客自然倾向于“旅游氛围”更浓的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与日常生活明显不同的体验是旅游服务的责任。 提升乡村旅游氛围和景观,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基础设施的主题化改造,旅游产品的软包装,对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进行乡土文化和服务意识的培训,提升吸引力旅游和游客体验。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