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日期: 2023-04-24 13:01:56|浏览: 468|编号: 109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距离中城最近、外部条件最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虹口生态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成都、重庆等周边市县。 近年来,虹口乡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开发中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度假项目。 虹口登山、野花谷观光、奇异果观光、鲑鱼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授予虹口漂流“西部第一漂流”称号。 接待床位4700张,餐饮接待能力约10000人/日。 1999年以来,虹口旅游人数快速增长。 1999年6万人次,2000年10万人次,2001年27万人次,2002年40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8000人次; 26万人次,高峰期每天1.2万人次。 根据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制定的虹口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到2005年,虹口年旅游人数将达到42万人次。 生态旅游的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全乡种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全乡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71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3元。793元,不仅广大农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而且也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下一步,虹口乡将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契机,着力打造以洼子坪、虹口村为核心的旅游基地和以神溪沟、官风沟、贾家沟、磨子沟为核心的生态体验区。 以及自然观光活动区、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核心的空中游览区等三大重点生态旅游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实现旅游增长方式转变从“点“开发”向“区域”区域开发。 附件2 长寿之乡——青城镇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青城镇位于著名道教发源地青城山脚下。 7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91%。 是著名的“长寿之乡”。 国内十家新闻媒体对青城镇生态旅游与长寿进行了报道,国内生命科学专家专程来到青城镇探秘长寿之谜。 青城镇生态旅游产业按经营模式分为两大类: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和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工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涵盖种植(养殖)业、IT业、医药业和旅游地产业,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红阳猕猴桃基地、绿茶基地、药王生态农场、东软、青山药业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 目前全镇农家乐经营户110余户,转移农村劳动力336人。 有罗辑休闲村、明月楼、承坤鱼庄,提供餐饮娱乐。 集娱乐、住宿为一体的青青园、青茂山庄、富森长寿山庄、绿意坊、青翠园、戴氏休闲山庄,均设有盆景园,可欣赏川式盆景制作,部分可提供田园足球比赛场地和乡村田园风光。发展。 举办足球比赛的慈康园,初步形成了以五里村为代表的长寿文化区,以香花、石桥、飞龙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区,以五里、桃花、石桥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 旅游地产区、以药王道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观光区和中医药文化观光区、以芒城为代表的川西传统文化观赏区。

全年接待游客40.47万人次,生态旅游综合收入810.4万元。 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105元。 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是红阳猕猴桃基地和绿茶基地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解决了解决土地利用、资金和土地流转问题,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生态旅游资源不流失。 二是以生态种养为特色的药王生态农场,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三是青茂山庄、富森长寿山庄、罗鸡等品牌的农家乐。 在发展过程中生态休闲旅游资源调查,注重环境的美化、亮化、绿化,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到户到户。 四是以药王山风景区和蟒城遗址保护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生态融为一体。 旅游结合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发展了地方经济。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品牌 精心打造西部休闲度假第一城——都江堰生态旅游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是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 生态旅游不仅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中的具体体现行业。 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资源”功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旅游富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优良的生态环境为都江堰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形态。 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 建于2260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川西平原工业、农业、环保、生活用水的唯一水源。 称川西。 平原生命之源是成都平原和岷江水系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同时,都江堰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休闲旅游资源调查,两大植物群交汇,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典型高值。 拥有世界遗产2处(都江堰、青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7911.5公顷,其中,龙池原始森林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距离特大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境内有重要景观33处,有国宝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3012种。 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国家五个生物多样性基地之一。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使都江堰市成为成都平原上的绿色宝库,“生态品牌”也成为城区可长期使用的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潜力和诱人的魅力。 (二)良好的发展基础,拓展了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 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为指导,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作为龙头,环境方针确立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倡导绿色文明”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绿色经济生态系统建设,走出一条具有都江堰特色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力促进全市生态、经济、环境、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改善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综合决策——统一监管、联合治理 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优化。

近年来,全市大力植树造林,大力实施“长效防治”工程、“自然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新增绿地31.11万亩。 在城市绿化方面,采取“造地绿化、穿墙绿化、借地绿化、适地插绿”等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建设“一心五路”以绿带、六条绿廊、十八颗绿宝石为支撑的城市绿地体系,形成了以大环境为依托、以公共绿地、道路绿地为核心的城市绿化体系以堤岸为骨架,补充特色绿地。 新模式。 全市绿化覆盖率达54.02%,森林覆盖率达53.86%,总绿化率达94.73%。 2000年,都江堰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获得“人间天堂都江堰”的美誉。 2001年,都江堰市政府系统、都江堰风景区、青城山风景区顺利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通向国际的“绿色明信片”,这在县级政府中尚属首例系统在国内。 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 ——着力培育精品旅游产品。 一是打造旅游产品。 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杰作,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历史最悠久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生态水利工程——都江堰景区为核心; 青城山风景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山花飘香,鸟语幽幽,亭台秀丽,溪水幽幽;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重水复,林深海深,集湖、石、林、瀑于一体。 龙池景区,春看杜鹃,夏避酷暑,秋看红叶,冬赏冰雪。

二是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内陆独特的山水、优良的植被、水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川西民居优雅舒适的格调,打造以青城、两河、玉塘、香娥、龙池、虹口为中心的城市等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了由传统“点”开发向区域开发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旅游相结合。 三是打造城市旅游产品。 都江堰市背靠万里岷山,万顷平原环绕。 它既有河渠纵横的“水城韵味”,又有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山城风情”。 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实施了城市面貌整体改造、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支持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打造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观光旅游向度假、运动、体验旅游转型,推出虹口漂流、龙池滑雪、青城高尔夫等高水平规划、高品质旅游项目,提高参与度和参与度。娱乐。 性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 目前,全市已形成青城山、都江堰、龙溪虹口自然生态保护区三大各具特色的著名风景区。 ——虹口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是以品牌为代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 都江堰市旅游业已成为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扩建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近年来,都江堰市投入巨资实施了城关高速出口开放改造工程、S106旅游路综合改造工程,建成了68.3公里的混凝土路面高档旅游公路。 、柏油路84.9公里、山地游125公里、旅游区日供水能力1万吨自来水厂4座、变电站3座、高低压配电线路134公里、邮局3个,开通国际国内直拉程控电话多部,手机基站3个,景区大型停车场9个。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实施环境整治。 1999年以来,都江堰市开展了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对都江堰、青城山及周边环境实施了投入最大、效果最好的环境整治。 累计完成投资2.06亿元,搬迁1097户。 景区内拆除关闭企业矿山61家,搬迁学校1所,总面积28万平方米。 2002年至2003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投入5000万余元,对城市景区环境秩序进行了近一年的全面整治,关闭了所有全市依法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和最后7家小煤窑。 2003年非典防治期间,我们抓住游客稀少的机遇,化不利为有利。 我们拆除了青城后山另一村乱修重建的房屋数千平方米。 功能需要彻底改造。

——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 成立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旅游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制定并严格执行旅游经营者在景区收入和环境保护系统中的资格标准。 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三权分立的思路,2003年,外山旅游开发权青城旅游区顺利移交,制定了全市与旅游相关的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 项目规划打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国有民营”旅游发展新路子。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坚持旅游与农业合理“嫁接”,重点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实施都江堰-青城山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带,规范三乡临近旅游景点初具规模 农家乐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重点开发以川芎为代表的中药材、以红阳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苦丁茶为特色的旅游商品、优质花卉苗木等。 今年4月,青海古镇顺利通过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 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关停的“五小”企业投资生态旅游,让一批原来经营小煤矿、小矿山、小石灰窑的业主成为生态旅游的生力军。发展生态旅游。 (三)巨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带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通信、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各产业联动发展。 目前,全市拥有宾馆、饭店、度假村等200余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6家),床位总数2万余张; 旗下企业125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15000人; 6家旅行社,9家旅行社营业部,56名导游,200余名景区导游; 旅游客运公司、出租车公司28家,车辆830余辆; 有观光索道4条; 星级餐厅1个; 1个旅游商品加工贸易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基本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2003年,全市三大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15.8:38.6:45.6调整为2003年的12.5:44.7:43.4。今年以来,全市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 1-3月,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同比增长23.5%,实现门票收入1495万元,同比增长67.8%。 增长60.3%。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二、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开发理念和模式,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过程。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发展生态旅游缺乏理性认识。 “旅游业是无烟行业”的概念还是比较流行的。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 当旅游者将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进行消费时,其认识上的落差和不当的行为会对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是缺乏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 高起点、高水平规划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打造精品旅游产品的基础。 但在发展中,很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了生态建设规划。 在景观设计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使得很多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氛围不协调。 三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目前,许多景区的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已经整合。 他们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和经营收入,不能对资源进行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 旅游管理主体缺乏生机和活力,一些资源无序发展花费巨资整顿,一些资源长期闲置等问题。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保障。 例如,建设都江堰、青城山、龙池、虹口等生态度假精品旅游区,建设旅游绿色快捷通道,需要大量资金。 由于资金短缺,旅游景区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交通、排污等设施相对落后。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五,缺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要求,涉及旅游、生态、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相对复杂。 但目前严重缺乏既懂生态又懂旅游知识,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 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外语导游缺口较大,整个旅游服务体系还存在管理不善、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例如,龙池景区部分导游专业知识不熟悉,无法向游客讲解地质地貌形成、动植物分布、保护区生态系统意义等自然知识. 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主题,科学确定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 ,充分发挥都江堰作为成都市口岸旅游区和九环、西环必经之地的优势,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塑造都江堰旅游主体形象。 “融合‘三大区’打好‘特色牌’”的总体要求是以都江堰景区为核心,整合城市旅游资源,打造以水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景区综合旅游区中流砥柱; 利用城前山、城后山、外山等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一体化旅游区; 以紫坪铺开发为契机,整合龙池、虹口等旅游资源,打造综合生态旅游区。 农家休闲旅游为载体,整合城乡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度假旅游,实现城市旅游、风景旅游、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提升旅游资源经营水平,实现综合旅游快速增长经济实力。

发展定位: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将都江堰建设成为成都“休闲之城”核心度假区,打造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度假第一城。 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配置“名堰、名山、名城”等资源,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经济,推动全市旅游经济向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主变。 经过四年的努力,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市,旅游主题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规范、治安良好、环境整洁舒适、和显着的经济效益。 到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以上,其中外国游客20万人次,创汇1000万美元。 (二)高起点,精心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观,重视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自然环境。 人类大同的生态理念; 在具体规划方面,要加强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和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调查和评价,认真调查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各种资源。按照适度、有序、分级发展的原则,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与能源规划、环境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规划。 实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颜色、材料、造型、风格等,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体现自然之美。 对于景区内的人工景观,包括一些功能性服务设施的规划,需要统筹兼顾,做出适当的选择。 对于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外,还应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改造创新中,要把握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殊的自然属性,识别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包装上渲染其独特气质,使旅游产品既美观又丰富多彩。 也充满韵味,既统一了品牌,又有不同的气质。 In terms of forms and , it is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 and art in the and of areas, so as to plan and the level of the three eco- areas. (3) to the and of . the of the three of : "state , , and ", and the of laws and to the state's of . Under the of of and use, are to the of spots and . For with and more such as and , in the and are out in the and to the of and , and the of and .

For such as , Xiang'e, , and , which still need a large of and , we will them to the of one ( of ) and two basic ( of and ). up to the world, , , and the of , and the , and of spots. In the of , on fair and and to , so that with good , and new ideas can , the level, and and in the form of , to the of a new of and . At the same time, the and of ' and to the use of . (4) and speed up the of the three major eco- areas First, build the Water Area. Make use of the of the of spots and urban areas, , , , and build it into a place to the world's water , a place to and , and -style and . The place of art is an to the image of our city's . to the of , and "three in one". the of Block and and Plaza, speed up the and of the upper of , build urban water and , and build a water , and , , , and . area.

At the same time, the of the River, the night beer along the river, and form a water city belt , and . The is to build and eco- area. the in the area, unify the and , dig deep into the of , and to build a town of in China. a to and the of such as , , , music, and arts. the of and towns in the front of , the of the in the back of and the of the town of Tai'an, the of the in the outer of , the of on the two , the of - , and the in Town The of sites, and other will make every to a area that on and , and , , , and real . The third is to build - Area. Focus on the of towns, park and , , , , grass , and other , and build eco- ; Focus on and of , build eco- area; do a good job in the of lake-round and water , and build water and . (5) and speed up the of . a - . Whil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 in with the of "who , who ", "multi- and multi-modal " , ” , and and funds to in the of eco-, and the of such as , , and .

One is to the . Focus on up the three major , and to build a large . the and of the exit of , speed up the of and the of , and build a fast for ; build a the river along the river to with as soon as , with () and , and the The and Mount , a world site; with , the road of the of the Shaxi Line (-), and build fast and , a world site. the in the area, and the lines from the city to , , etc., to the of and . The is to . to the of the first city of and in China, the of such as , , , , , , , etc., and the level of , , , , parks and other in the city. speed up the and of the , and the of wired and in all . The third is to the urban and rural . to the urban to form urban with style. urban , of the four urban and of urban and , and urban , , , and to urban . At the same time, the , and of urban areas, spots and towns and along the line, to for spots such as "food, , , , , and ", the on in spots, and the space of "going up the , under the , in the , the , in the ditch, the ditch".

Make full use of the of our city's and the " " of Wuli , Town, and the and , to the of great to and , and to "one , one color, one , one " , the and , and the and , a new of . (6) an to the of First, . and moral into the plan, add and in and ,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of the whole in the form of , media , , etc. in , the man and , to and the use of , care for , wild and , , love , and make good and evil, , and , the or moral norms of young . The is to the of the . do a good job in the of the of , and to solve such as , order, and , and "three " . Do a good job in the -free of and in and spots, clean among spots, , and urban , smoke and noise , and the city's high- air and water . At the same time, the and of the " Law", " Law", " Law", "Wild and Law" and other laws and to .

For the of areas, to laws, it is to which parts can be , which parts are , the scale of , the and the of that can be , etc. For those who on , law and make them bear civil and .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rules and on the of and the of the , the and , and other , and and the of our city. The third is to build a high- eco- team. is the key and for the of . It is to the of eco- , the of , adopt the form of " " in the of , and and to hold and . In the of staff, to the of local , and to the of eco- areas and the norms of eco- . At the same time, the of eco- , a with and as the main body will be . In the of in the , the and , radio, and other forms are used to the of eco- with local and , so as to the of local and form a model for the of the and the of the .旅游良好运作机制。附件一度假胜地——蓬勃发展的虹口乡生态旅游业虹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虹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又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具有数量大、组合优、类型多、品位高的特点,是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最理想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虹口紧靠特大城市成都市,距成都市路程仅70公里,车程不到一小时,是国内距大中城市最近,外部条件最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到虹口生态旅游的客人大都来自成渝两地及其他周边市县。 近年来,虹口乡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度假项目,先后开发了虹口漂流、虹口速滑、虹口登山、野花谷观光、猕猴桃观光、三纹鱼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授予虹口漂流“西部第一漂”称号,全乡生态旅游接待户100余家,住宿接待能力4700个床位,餐饮接待能力约10000人/天。自1999年以来,到虹口旅游的客人迅猛增加。1999年6万人次,2000年10万人次,2001年27万人次,2002年达40万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在8000人次;2003年在受到非典冲击和气候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仍接待了26万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达1.2万人次。按照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虹口生态旅游所作的专项规划,到2005年,虹口的年游人规模为42万人次。

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全乡种植业和养殖业快速发展,全乡已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从1998年的271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3元,增加793元,不仅广大农民得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实惠,而且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下一步,虹口乡将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契机,抓好以虹口村瓦子坪为中心的旅游基区,以深溪沟、关凤沟、贾家沟和磨子沟等为中心的生态体验及自然观光活动区,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的空中游览区等三大重点生态旅游片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由“点”式发展向“片”区发展转变。 附件二长寿之乡——青城镇生态旅游方兴未艾青城镇地处著名的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麓,是浅山地区和平原的衔接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自然植被良好,水质优良,森林绿化覆盖率达7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91%,是著名的“长寿之乡”,主要以农业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已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先后有数十家国内新闻媒体报道了青城镇的生态旅游和长寿现象,国内生命科学专家曾专程到青城镇探索长寿之谜。

青城镇的生态旅游产业按经营模式分为农家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和工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两种。工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主要是种植(养殖)业、IT业、制药业和旅游房地产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红阳猕猴桃基地、绿茶基地、药王生态农场、东软、青山制药等。农家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农家休闲游为主,目前全镇农家乐经营户已达110余家,转移农村劳动力336人,有专业提供餐饮娱乐的罗鸡肉休闲庄、明月楼和成坤渔庄,有餐饮娱乐食宿一体化的青青园、青茂山庄、富森长寿山庄、绿意坊、青翠园、代氏休闲庄,有可以观赏川派盆景制作的盆景园,有可以提供乡村足球比赛场地、开展乡村足球比赛的慈康园,已初步形成了以五里村为代表的长寿文化区,以香花、石桥、飞龙为代表的农业旅游观光区,以五里、桃花、石桥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和旅游房地产区,以药王道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观光区和中医中药文化观光区,以芒城为代表的川西传统文化观赏区。年接待旅客达40.47万人次,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达810.4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105元。 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是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发展模式的红阳猕猴桃基地和绿茶基地,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用地问题、资金问题和土地流转问题,确保了生态环境不破坏和生态旅游资源不流失。

二是以生态种植和养殖为特色的药王生态农场,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解决了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三是以青茂山庄、富森长寿山庄和罗鸡肉等为品牌的农家乐,在发展中注意美化、亮化、绿化环境,以户为单位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四是以药王山风景区和芒城遗址保护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把保护与发展结起来,把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发展了地方经济。

游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旅游与生态、人文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市域经济发展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扩张拉动全市经济发展,近年来,都江堰市投入巨资,先后实施了成灌高速公路出口开放整治工程,S106线旅游路综合整治工程,建成混凝土路面高等级旅游公路68.3公里,沥青路面84.9公里,游山道125公里,日供水能力达万吨的旅游区自来水厂4座,变电所3座,高低压配电线路134公里,邮电所3个,开通国际国内直拔程控电话多门,移动电话基站3处,景区大型停车场9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从1999年起,都江堰市开展了申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工作,对都江堰、青城山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了有史以来投资最大、效果最好的环境整治,共投入2.06亿元,搬迁民宅1097户,拆迁和关闭景区内企业、矿山61家,搬迁学校1所,拆迁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经过整治,还遗产地以自然、历史的本来面目,景区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2003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投入5000多万元,在城区景区开展了为期近一年的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依法关停了市域内所有不法排污企业和最后7家小煤窑。

2003年非典防控期间,我们抓住游客稀少的时机,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拆除了青城后山又一村上千平方米的乱修乱建房屋,并按城市总体风貌和山乡民居特色要求进行了全面改造。 ——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了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同时,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三权分离思路,于2003年成功对青城外山实施了旅游开发权转让,并着手制定市域内各涉旅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都江堰-青城山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规范了临近旅游景区三个乡镇初具规模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重点发展了以川芎为主的中药材、以红阳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苦丁茶和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今年4月,青城镇成功通过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

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关停的“五小”企业投资生态旅游业,使一批过去经营小煤窑、小矿山、小石灰窑等业主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力军。 (三)巨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促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通讯、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各产业间的联动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宾馆、饭店、度假山庄等200多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饭店6家),总床位达2万多张;“农家乐”约125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近1.5万人;旅行社6家,旅行社门市部9家,导游56人,景区讲解员200多人;旅游客运公司、出租车公司28家,车辆830余辆;景区旅游观光索道4条;星级餐馆1家;旅游商品加工贸易区1个,“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基础产业要素规模正逐步壮大。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已由2001年的15.8:38.6:45.6调整为2003年的12.5:44.7:43.4。今年以来,我市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3月,接待游客58.67万人次,同比增长23.5%,实现门票收入1495万元,同比增长67.8%,旅游综合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60.3%。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性认识。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二是缺乏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构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三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四是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生态旅游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保证。如都江堰、青城山、龙池、虹口等生态度假精品旅游区建设及旅游绿色快速通道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资金短缺,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交通、排污等设施较为落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五是缺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较为复杂。但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外语导游缺口较大,整个旅游服务体系还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佳等问题。如龙池景区内部分导游没有经过专业知识不熟悉,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三、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一)突出主题,科学的确定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基本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打造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充分发挥都江堰作为成都口岸旅游区和处于九环线、西环线必经之地的优势,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塑造都江堰旅游主体形象为主线,按照“整合'三大片'、打好'特色牌'”的总体要求,以都江堰景区为核心,整合城区旅游资源,建设以水文化为主的城区景区一体化旅游片区;以青城山为中心,整合青城前山、后山、外山等处旅游资源,建设以文化旅游一体化旅游片区;以紫坪铺开发为契机,整合龙池、虹口等处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一体化片区;以农业观光、农家休闲旅游为载体,整合城乡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度假旅游,实现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提高旅游资源经营水平,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发展定位: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把都江堰打造成为成都“休闲之都”的核心度假区,建成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度假第一城。 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配置“名堰、名山、名城”等资源,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依靠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全市旅游经济由“门票经济”为主向“产业经济”为主转变。经过四年努力,努力把我市建成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规范,秩序安全优良,环境整洁舒适,经济效益显著的旅游经济强市。到2007年,实现全市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20亿元,占全市GDP20%以上,其中境外游客20万人次,外汇收入1000万美元。 (二)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都江堰市旅游资源中特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提升三大生态旅游精品区建设水平。 (三)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青城山、龙池等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

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两河、向峨、中兴、玉堂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一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两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予以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培育品牌,加快三大精品生态旅游区建设一是建设都江堰水文化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世界水利文明的体验之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川派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我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灵岩山,展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内容。实施复兴街文化旅游街区和外江休闲娱乐广场建设,加快外江青城桥上段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城市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同时,加强内江河道环境建设,改造沿河夜啤酒长廊,形成集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特色水城精品旅游带。 二是建设青城山道教文化和生态度假精品旅游区。整合青城山片区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名镇。

建设道教博物馆建设,挖掘、展示道教养生、健身、长生及音乐、武术等道教文化精髓。加快青城前山观光休闲集镇建设、青城后山旅游景点综合改造和泰安古镇改造、青城外山文化观光度假区综合开发、两河漂流开发、赵公山—天国山旅游综合开发、青城镇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青城山游人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房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三是建设龙池—虹口生态运动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以旅游度假集镇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运动、登山、探险、滑雪、滑草、溜索等项目开发为主,建设龙池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森林夜景工程、景区植被调整、漂流开发、深溪沟旅游项目建设等为主,建设虹口生态度假旅游示范区;做好紫坪铺环湖旅游和水上旅游综合开发,打造紫坪铺水上娱乐休闲度假区。 (五)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重点打通三大走廊,着力构建交通大网络。

实施成灌高速公路出口开放整治,加快天府大道建设和成灌公路整治,建设成灌公路快速交通走廊;尽快建设沿江跨江大桥贯通新光华大道,加强与周边区(市)县的协作,缩短成都到世界遗产地青城山的空间距离;加强与郫县的协作,实施沙西线延伸段(唐昌—天马)道路建设,构建成都到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之间的又一条快速通道。进一步改善市中心区交通状况,增开本市至双流国际机场、成都火车站等的旅游专线,增强国际国内游客可进入性。 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休闲度假第一城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市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 三是进一步优化城乡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市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城市建筑特色。实施城市污水管道改造、城市四河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街巷综合改造,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市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山上游、山下住,景内游、景外住,沟内游、沟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和青城镇五里村“长寿之乡”和虹口、两河探险漂流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六)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或道德规范。 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我市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

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我市旅游生态环境。 三是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要加强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在管理人员的培训上,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员培训上,坚持就地转化的原则,按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同时,通过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回馈机制,建立以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科学校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在对社区普通群众的培训上,主要运用宣传教育栏、广播、电视等形式,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当地文化、风俗等结合进行宣传,便于当地居民接受,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良好运作机制。 附件一度假胜地——蓬勃发展的虹口乡生态旅游业虹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虹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又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具有数量大、组合优、类型多、品位高的特点,是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最理想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虹口紧靠特大城市成都市,距成都市路程仅70公里,车程不到一小时,是国内距大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