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重返北京! 骑着夏夜一步步领略古都新魅力,直击吧!

日期: 2023-07-15 10:01:16|浏览: 621|编号: 2008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自行车重返北京! 骑着夏夜一步步领略古都新魅力,直击吧!

今年夏天,“夜骑”已成为北京一道风景线。 避免白天高温,夜间骑行、散步。 骑行者用两个轮子触摸城市肌理,欣赏古都烟火。

长安街上,骑行者哼着《我和我的祖国》,享受中国式浪漫; 在二环水系旁,人们在加宽的自行车道上平稳骑行,打卡历史坐标,在每一步、每一个场景中感受古城的魅力; 亮马河畔,各年龄段的人们在绚烂的灯光下骑行,体验时尚新北京……夏日的夜晚骑行,让市民和游客爱上一座多元化的北京城市。

坐标:长安街

哼着《我和我的祖国》领略中国浪漫

上周日20点,夜幕降临,长安街灯火通明。 宽阔的自行车道上,共享单车、公路车、便携式折叠车热闹非凡。 夜骑者中,有锻炼身体的骑行爱好者、外国游客、通勤者。 人们吹着晚风,欣赏着长街两旁宏伟的建筑。

西单路口,由西向东,绿灯亮起,二十、三十辆自行车驶过。 “你看左前方,是电报大楼,安静的时候,整点都能听到《东方红》的演奏,我父亲小时候就喜欢在这里听。” 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告诉刚刚考完中考的儿子。 夜间一起骑行十公里,成了父子俩最喜欢的亲子活动。

一路灯光,照亮自行车道。 “晚上独自骑行,长安街是我的最爱,马路宽阔明亮,缓解了白天工作的疲劳。过年、节假日挂起红灯笼,别有一番情调。” 下班后,白领小刘骑着折叠自行车,换上了骑行服。 戴上头盔,从金融街出发,沿着长安街骑行回到崇文门的家。

与白天相比,宏伟的神州一街在夜晚更加热闹。 国家大剧院的小广场上,老人坐着聊天,孩子们笑着玩耍。 市民杨女士停好自行车,也加入了人群。 “在核心区骑自行车比开车方便多了,而且不用找停车位。”

开车到天安门广场时,骑自行车的游客越来越多,自行车道也更加开放。 一路上都有交警和保安,站在路边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来自郑州的卢女士和四位朋友骑着租来的自行车“刷长街”。 “白天刚逛完故宫,现在乘凉骑车绕天安门,这是中国式的浪漫。” 随后,一名骑自行车的人路过,车把上挂着五星级红旗,他随身携带的小音箱里播放着《我和我的祖国》,引得不少游客沿途哼唱。

长沙一家四口特地找了几辆共享单车,在长安街骑行。 “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发布了在长安街骑行的独特体验,这次我特意带着孩子们去体验一下,真是不虚此行!” 经过天安门城楼时,孩子的父亲兴奋地对记者说道。

道路宽阔、平坦、明亮,成为不少市民选择骑行长街的原因。 为确保“夜骑”安全和道路健康,北京城市关爱中心长安街专项检查优护工作组还派出“夜骑队”,对随时出现的坑洼进行修补,道路病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坐标:二环路

一步步感受古城的魅力

古朴幽静的城墙、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造型精美的古廊亭……夜色骑行在二环路上,一步一景,一景一景。

二环路大部分是围绕北京老城区修建的。 德胜门城楼、雍和宫、明城墙遗址等历史坐标在月光下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让骑行者感受老北京的十足魅力。

护城河沿岸的水边绿道,为骑自行车的人提供了歇脚的地方,晚风吹来,凉爽宜人,十分宜人。 沿途骑行者不仅可以经过大观园、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等景点,还可以经过很多荷花池和步道。

顺畅、欢乐,对很多市民乘坐二环路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 二环非机动车道已形成完整的自行车闭环,铺上了“红地毯”,十分宽敞。 不仅骑行标志完美,整齐排列的反光道钉也保护骑行者的安全。

晚饭后,李女士和朋友从西直门出发,沿着北二环锻炼身体。 “小时候,我和父母一起骑二环路。我的印象是,车太多,车流混杂,而且骑行不谨慎,没有风景。近年来,自行车道二环路拓宽了,骑行更方便,风景更迷人。”

在北二环自行车道上,每骑行一定距离就能看到“自行车优先”的标志。 机器非缓冲区域的黄色网格线非常醒目; 此外,还绘制了一条特殊的掉头车道……

2020年10月下旬,对二环路慢行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二环自行车空间悄然扩大,冲突节点大幅减少,诸多细节逐步完善。 交通部门对骑行路线进行了细化和优化。 交通路口骑行不再呈“Z”字形; 在十字路口左转行驶速度大大加快; 安装三维反光道钉、柔性隔离桩、让行提醒、优先标志等。 从每一个细节保证骑行道路的安全、畅通。

市交通委的一组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骑行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北京骑自行车。 达到49%,创近10年来新高,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17.3%。 北京市民年骑行量将从2017年的5000万辆次(公共自行车)增加到2021年的9.5亿辆次(共享单车)。

坐标:亮马河

绚丽灯光下体验时尚新北京

黄昏时分,炎热消退。 热闹了一天的亮马河,还没有恢复平静。 河两岸一排排商业建筑灯火通明。 游轮在水中穿行。

“叮铃铃——”清脆的车铃声响起,大二学生小徐和室友们骑着共享单车,沿着亮马河南岸国际风格的滨水绿道向东行驶。 到了好运桥附近,小徐把车停了下来,跟室友打招呼,“这里的风景很美,我们拍张照片吧!” 于是四个女孩把车停在路边,举起自拍杆,拍了几张合影,然后上车继续向东走。

“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段国际风情绿道风景最好,夜骑最美,今天看到了,果然名不虚传,两边咖啡馆、小酒馆很多海峡两岸,独具‘国际风格’!” 小徐说,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沿途拍摄的照片。

周末晚上,刘先生经常带着女儿沿着亮马河进行亲子骑行。 “在河边骑车比在路上骑车更安全,同时还可以亲近大自然。” 刘先生说,他很喜欢新东路到蓝色港湾这段路。 “西边种满了花草,东边很商业化、时尚、浪漫。”

越来越多的骑行爱好者喜爱亮马河畔,这是城市滨水环境的逐步改善。

早年,亮马河污染严重,远近闻名的“臭河”。 家住亮马河附近的曲女士告诉记者,过去三四年来,她以前避开步行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她最喜欢的骑行路线。

2019年,朝阳区启动亮马河国际风格滨水区建设,政企合作治河,形成“建筑-绿水”无缝衔接。 2022年9月,亮马河也将通航,从三环路至红领金湖6公里,可乘船游览24座桥梁和18个景点。 近日,亮马河18公里滨水慢行系统也已全面贯通。 如今的亮马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一。

“骑行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80后”自行车爱好者宋伟组建了一个拥有500人的自行车俱乐部。 他们骑自行车探索中轴线,从鼓楼文化广场出发,骑车到阳山大桥,自行车道一路相连,景色变换,绿树成荫; 他们经常去通州大运河,从水运码头出发,沿河骑行,仿佛置身于画中。 他们体验了昌平42公里的骑行绿道、穿梭于不同的公园和“城市森林”……“十年来,北京的骑行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是自行车回归的重要原因”。北京!” 宋伟叹了口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