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聂:5公里跑18分应该怎么训练?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了

日期: 2023-04-21 20:01:57|浏览: 526|编号: 973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小聂:5公里跑18分应该怎么训练?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了

我经常和我的朋友们讨论推广跑步技术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有多重要。 我经常和他们表达的可以概括为:分享和传授跑步知识的是非,影响人体的机能。 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让我学弹琴、学画画、学书法,以我的教学水平去教他们,顶多让他们弹琴难听、画难画、字难看,然后背上一封信. “误导孩子”甚至“说谎者”的名声,除了浪费一些金钱和时间,或者对心灵造成一点伤害,绝对不会让他们的身体受到任何伤害。

但是如果我传授的跑步知识和技术应用是错误的,那么最终所有练习者的结果不是跑得好不好,而是跑得快不快,而是身体机能直接受到影响,患上各种疼痛,包括严重情况下的跟腱。 骨折、半月板损伤,甚至正常行走问题。 这是大罪。 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批评那些脱离实践,只强调理论来讨论运行技术现象的人。 这就是我兢兢业业、认真坚持日常训练、用自己的行动经验教书的关键所在。

我说过很多次正常人5公里跑步速度,以我个人的习惯,我不会在意那些无端的质疑。 我对这些现象的不满,有三分之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我的学生不要忽视周围的干扰,而专注于自己练习跑步技巧的初衷。 另外三分之一只是作为一个从业者,尽我所能去应对这个行业的一些不正之风。 我非常理解大家工作和创业的不易,我尊重大家的工作和付出。 因此,我从不在别人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 我批判不良现象的方式是用我自己的平台,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我的观点。 我的意思是,我强调用事实说话,不道听途说,用片面、片面的思维来判断是非。

是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吸引了你阅读呢? 五公里跑得18分,似乎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对于很多渴望速度刺激或者崇拜速度的业余跑友来说,这可能是他们跑步的全部动力。 但是作为业余跑者,我们应该如何练习才能在五公里跑中拿到18分呢? 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并进行有效的培训? 给大家展示一个我在朋友圈截图的观点:

这种观点所表达的修行之道,或许会被很多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奉为“神书”。 如果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所谓的跑圈高手,那么“成功”的人就会更多。 为什么说你中招了? 因为这种训练方式除了“练死”之外,没有别的结果。

这种观点的逻辑表达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五公里跑不上18分和耐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应该怎么区分呢? 如果有氧耐力不足,需要多练习慢跑积累; 如果无氧耐力不足,则需要进行长距离混氧训练。 而且,如果有氧基础足够,5公里跑还是拿不到18分,那说明你的个人爆发力不够。 你需要练习的恰恰是100米、200米或400米的间歇性速度爆发力训练,而不是800-2000米的无氧耐力训练。 特别是多组2000米的速度训练是针对马拉松项目的,并不是五公里距离的最佳选择。

这种观点标榜为训练普通人跑五公里能跑18分。 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定义“普通人”的? 什么样的人被认为是普通人? 以我个人的理解正常人5公里跑步速度,五公里跑18分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目标,尤其是对于35岁以后的普通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能基因。 属于跑步的有高有低,身体条件超乎常人的。 我们将他们定义为非凡的人才。 这些人都是为世界冠军而生的。 普通的。

至于业余爱好者,是否达到五公里18分的标准,其实是可以分年龄段来区分的,因为我们的业余爱好者对跑步成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我同时的战友为例。 我在部队的时候,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能跑5公里18分,现在能跑5公里30分的不到十分之一。 而对于我这种五公里能保持18分到48岁的人来说,还不到万分之一。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标准的普通人。 按照上面说的训练方法,我从来没有完成过哪怕三分之一的训练量,但是在2020年元旦前一周,我测试了自己跑了5公里,17分56秒,还是那种最后500米放水。 而2020年到2021年,每天都会在大学城的绿道上进行乳酸阈值训练,回到拥挤的跑步环境,我依然可以轻松跑到18-19分左右。

你明白吗? 其实一般人的五公里成绩18分,是基于你对跑步的渴望,是你用严格自律的生活习惯和运动规律来维持的。 我的意思是,很多普通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跑5公里能跑18分。 但随着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放弃了跑步。 五公里跑30分钟是正常的。 当然,对于年轻时曾经跑过五公里18分的普通人来说,如果到了中年还想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和水平,那么我的训练方法值得大家参考。

首先,大量的慢跑来积累和恢复有氧基础,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第二,掌握合理、科学的跑步技术。 很多跑者的跑步成绩不理想,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跑步效率的问题。 这是我研究跑步技术六年,观察业余跑者一直坚持的观点。 很多人五公里卡在20-21点没有突破是技术问题,和体能没有关系。 这样的人,不去提升自己的技术,就去努力强身健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第三,当你的有氧基础足够了,想要在五公里或十公里的距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练习400-800米的爆发性间歇速度训练。 每周一次,4-6组就够了,每组之间有3-5分钟的休息时间。 不讲究节奏,尽力而为。

不知道对于“每周2-3次间歇训练,2次5公里试跑,2次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方式,“普通人”的定义是什么? 在我的认知中,这就是基普乔格的训练计划吧? 还是某个专业团队的每周训练计划? 反正我知道,这种修炼方式是我找死的节奏。 我敢肯定。 尤其是对于保持主动步幅的人来说,这种训练强度造成的力量伤害实在是太大了,没受伤已经是万幸了。

而且,对于有氧基础不足的普通人来说,这种训练方式对心肌功能影响巨大。 或许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还有很长的成长期才能恢复,但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这种训练对心肌功能的损伤程度就很大了。 估计50岁之前,明显呼吸有点卡顿。 来吧,我们只是为了健康而享受跑步,有必要吗?

最后我想说,追求速度没有错,但是一定要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 清楚自己的真实情况。 对于年轻时五公里没有进过18分的人来说,任何训练方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力所能及的事情,耐心恢复就好了。 不需要太用力,真的。

嗯,要听老爷子说的话,可以多听一听。 反正我觉得5公里跑18分不难。 我做不到也没关系。 我想的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你怎么认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