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隐逸诗人之祖陶渊明 [摘要]本文从魏晋社会环境出发,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出世情结和超脱世外的情结,以及他在为官与隐居、儒道、贫富、生死等人生转变中所纠缠的矛盾与痛苦,展现魏晋人对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陶渊明追求个体自由、超脱世外的道家思想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为知识分子开创了新的生活理想和生存模式。 【摘要】本文从魏晋社会环境出发,试图分析陶渊明的入世与出世情结,以及他人生转型过程中纠缠不清的为官与隐逸、儒道、贫富、生死等矛盾与痛苦,展现魏晋人对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陶渊明对个性自由和对世俗超越的追求,以及他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为知识分子开创了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关键词】魏晋 人生理想 归世 返朴归真 个性自由 陶渊明(365—427),晋宋文学家,字潜,号元良,号静洁先生,旬阳柴桑人。 朱熹曾说:“晋宋之人,虽号为士,皆身居要职,一面朴实,一面贪图权势,贪图钱财。陶渊明实能无所不为,故其优于晋宋之人。”其实,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就在于,对他而言,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虽然后人视陶渊明为隐士,钟嵘称其为“古今隐士之祖”,但他本人却不以隐士自居,只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陶渊明,晋宋文学家,字潜,字元良,人称静洁先生,旬阳柴桑人。朱熹曾言:“虽说晋宋之人,皆身居要职,一面朴实,一面贪图权势,接受金钱。陶渊明实在无所不能,此其胜于晋宋之人也。”其实,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就在于,对他而言,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虽然后世把陶渊明视为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士之祖”,但他本人却不把自己当成隐士,只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但精神上却是大自由、大解放、大智慧、大激情的时代”。魏晋人饱受政治动荡、黑暗之苦,却找不到出路,转而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热爱山川,不为虚荣、不为世事所束缚,追求形式与精神的自由。自然与自由有关,陶渊明和魏晋人对自然的向往,其实象征着他们对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早期的陶渊明深受儒家“大度济世”思想的影响。 他怀着“斗遍天下”的志向,积极投身天下,追求成就,以求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杀劫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百姓得失急,生死难测,心情紧张颓废。”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但精神上却是大自由、大解放、大智慧、大激情的时代”。魏晋人饱受政治动荡、黑暗之苦,却找不到出路,于是便转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山川,不为虚荣、不为世事所束缚,追求形式和精神的自由。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和魏晋人对自然的向往,其实象征着他们对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早期陶渊明受儒家“大济世”思想的影响,怀着“斗遍天下”的志向,积极投身天下,追求成就,以求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杀劫滥赏”的社会里。 “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生死难测,心情紧张颓废。”.cOm因此,怀着救世济民之心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矛盾和烦恼接踵而至。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怀揣远大抱负的陶渊明感到疲惫不堪,不知所措。一心想实现抱负、拯救世人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种矛盾,希望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地方,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人生探索。入世为官,他希望有所成就,但苦于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难以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 如此一来,陶渊明难免气短,玩世不恭,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受赏识,便想失望地隐退世间。
然而儒家积极为世服务思想和家族的使命感,使他在短暂的辞世之后,又匆匆回到喧闹的尘世,却因不屑涉足世俗而愤然离去。陶渊明就这样处于为官、为隐的历程之中。因此,怀着救世济民之心,渴望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处处遭遇阻碍,矛盾和烦恼接踵而至。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胸怀大志的陶渊明疲惫不堪,不知所措。一心想实现抱负、拯救世人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种矛盾,希望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地方,开始了他漫长而痛苦的人生探索。 他入世为官,希望获得成功,但苦于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难以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陶渊明因此难免心灰意冷,玩世不恭,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赏识。失望之余,他想隐居世外。然而儒家积极为世服务思想和家国的使命感,让他在短暂的辞世之后,又匆匆投入喧嚣的尘世,结果因不屑涉足世俗而愤然离去。就这样,陶渊明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