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要建农业记忆馆
文数5925,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这是老高的第30篇原创文章
以原塘沽为核心的天津滨海新区,十多年前,市区周边都是农田,厨房里的炊烟犹在。 乡村是许多人可以回归的家园,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滨海新区基本完成了“有田无农、有田无乡”的历史性转变。 在塘沽,曾经耳熟能详的宁车沽、中鑫庄、南开村等,已经被滨海鑫嘉花园、西部新城、塘沽湾等高端地产项目所取代。 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名字,以后或许只能封存档案了。
(塘沽湾纪实长片《城市化的脚步》)
原村撤建社区,原村民离开旧房住楼,暖气、自来水、各类网络一应俱全。 这应该是对环保住房的真正推动。 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内心往往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对农村家园的怀念。 站在家里,环顾四周,楼房林立,熟悉的土地面目全非。 没有了熟悉的记忆载体,这些原住民只能在泛黄的老照片中看到。 挑出过去的点点滴滴。
01
农村城镇化,滨海大步向前
去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实施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跨过60%的门槛。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时,就意味着城镇化已经基本实现,初步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进入城市社会。
上月24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举办了“赋能生态新城,打造宜居微城市”活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湾区域招商推介会。 大、绿地等国内房地产公司。 塘沽湾是滨海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但目前看到的却是国有地产独霸、各路开发商争相入局。
(塘沽湾不到三年时间聚集了十几家地产商)
几年前,美国有经济学家预测,影响21世纪的将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建楼盖房,但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而应该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02
平均每天有80个村庄消失
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 然而,有多少人想过:到2050年,中国还有多少农村?
梁启超曾说:“欧洲国家是城市聚成的,中国国家是村庄聚成的”。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 中国农村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 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正在消失。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主席冯骥才毕业于塘沽一中,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 村庄保护行动。 冯骥才2018年曾对媒体透露一组数据:2005年之前,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2年,只剩下270万个。 2012年前10年,中国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减少80个自然村。
没错,每天少80个。 这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数字,而且速度惊人。 消失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有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的象征。 如果说城市化浪潮只是一场纯粹的房地产圈地运动,让人们进入城市的统一文化,那么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致命打击。
▲滨海新区的农村会消失吗?
当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村问题的爱新觉罗魏然提出“中国的农村会消失吗?”的问题时。 在《粮食人》中,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 但是,如果你有时间去滨海新区、胡家园等地的新城,你一定会发现,不仅文化意义上的村落开始消失,地理意义上的乡村也开始消失了。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九河下游,海河入海前,在一片曾经属于塘沽的陆地界线上画出一个美丽的“冀”字形,就像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烙印。 滨海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划定为堪比世界大湾区的塘沽湾。
称塘沽湾之前,这里是塘沽老镇新镇,有军营、新镇、黄圈、南开、灯山沽、小梁子6个行政村,散布在海河南岸。 除了大梁子在大化打工的大部分是工人,其他村基本都是世代务农的农民。
和新城镇的宁车固村、北塘村一样,胡家园的陈泉村、山口村等村也较早退场。 宁车沽拆滨海新家园,北塘拆北塘古镇和滨海中关村,陈泉、山口口拆西部新城,新城镇拆塘沽湾。 滨海新区城镇化道路上,会有多少村庄成为历史?
大量农村的消失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标志,也是农业文明遭遇工业文明的无奈。 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村庄的瓦解作用更为彻底。
03
滨海新区农业特色品牌:军事与洋务运动
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 今天,即使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当地的农业历史和文化也几乎一无所知。 有人会问,北京已经有中国农业博物馆了,天津离帝都那么近,滨海新区还需要农业博物馆吗? 众所周知,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农业,在滨海新区已经偏离了发展轨道,被打上了不同的烙印。
谈滨海新区的农耕文化,离不开天津的大环境。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棣南下称帝,决定“守帝门”,迁都北京。 紧邻北京的天津设卫建城,成为保卫京畿道的重要场所和关口。 滨海新区的农业也伴随着这段历史揭开了面纱。 新的一面。
(明代天津农田示意图。明代有军村、民村、商村三种类型。明初,大量移民来到天津务农。)
▲军队开垦荒地,新城马厂嘉禾灌溉小站水稻
全国上下都知道天津的小站米好吃,但很少有人知道小站米为什么好吃。 这就要追溯到肖战道的前世了。 又有人会问了:肖战刀不是晋南人吗? 它是如何涉足滨海新区的?
故事要从雍正三年(1725)说起。 自明朝以来,天津对于北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水师营,驻扎在海口鹿嘴(今新城镇所辖自然村)。 次年,在鹿嘴南建土坯城,概念上为古城。 同治十年,守军提督周生川奉命率部在旧城外筑砖城,称新城(今新城镇)。 同治十二年(1873年),周生川奉命驻守魏继府,迁新城。 他以战略眼光认识到新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这里是大沽海口的后防和天津、北京的门户,驻军于此,引水耕种,既可以解决军需物资,又可以有效阻击来犯之敌。
光绪二年(1876年),周生川升任天津总兵,镇台衙门设在新城。 他在新城附近耕田种稻,总结吸收了明代王英蛟、徐光启的经验教训,从兴修水利开始。 据《清史稿河渠志思》记载,周生川“率怀庸百姓数万人,历时六七年,在西起马厂至大沽的广大土地上开凿河道,开凿运河”在东部,又修筑了一条150里长的人工河,并开凿了6条横河,称“马场涧河”,建成了纵横交错、河网纵横的稻田。 建成新城垦区6万亩。 垦区已建成水田13万亩。 从此,马厂尖河流域的稻田广阔,稻花盛开,原本的荒野变成了鱼米之乡。 堪称北国江南。
马场涧河利用南运河和海河的潮汐,引淡水灌溉,排咸水洗碱。 南运河上游来自黄河,其中含有大量泥沙和腐殖质,水质非常好。 灌溉稻田不仅节肥增产,而且稻米的外观、蒸煮、食用品质都很好。 “小站米”名优产品的形成滨海新区宁车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什么时候建设,应以科研为主。 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的地主农耕格局,地广人欢,而新城的农业则已经以军队为主,进行大面积种植。
(马场减河南运河口/马场减海河口)
1930年代以后,从日本、朝鲜引进了“银芳”、“水源”等优良品种。 大米的质量更好。 ,众所周知。 这是东西。
新城镇农业是塘沽湾的文化母体。 当政府和房地产市场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片区域时,你是否想过给上楼的农民留下一点乡愁,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
▲洋务运动,开滦与滨海的不解之缘
老塘沽曾有许多以“开滦”命名的地方,如开滦码头、开滦大院、开滦稻田等。“开滦”是开滦矿务局的简称,由开平矿务局合并而成和栾州矿务局。 开滦矿务局与滨海新区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黑猪河、运煤河变灌溉河
清光绪四年(1878年),为解决招商局和北洋舰队的煤炭出口和耗煤问题,招商局办公厅唐廷枢而开平矿务局,则受李鸿章之命,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大规模的新型煤炭。 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
老塘沽是开平煤矿的必经之地。 光绪七年(1881年),唐廷枢请李鸿章买下荒地,开一条直通塘沽海河的运河。 这条运河为外运煤运河,北起永定新河,南至海河。 当时,从内渠驶来的运煤船只络绎不绝,远远看去就像成群结队的黑猪,所以人们把这条运河称为“黑猪河”。
(黑猪河)
塘沽地区河流众多,但只有一条河流是南北走向的。 它是一条重要的水道,促进了沿途的物资交流。 因此,它的海河入口变得繁荣起来。 1884年,形成村落——河头村,也是黑猪河的源头。 道桥所在的地方,以金塘公路二道桥、京山线三道桥、新合庄西侧修建的四道桥最为著名。 光绪十四年(1888年),塘津铁路开通,黑珠江失去水力作用,成为塘沽地区重要的灌溉河流。
古塘农牧公司,中国最早的股份制现代化农场
光绪七年(1881年),唐廷枢还干了一件大事。 他联系郑观英、徐润等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入股的方式筹措白银13万两,以“普惠塘”的名义买下宁河县属新河四道桥一带的荒地。那时。 占地4000公顷,成立“天津市古塘种植业畜牧公司”(塘古农场前身),以西方式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合购古塘荒地四千顷耕牧》)。
(上海华文报《艺文录》记载:“天津有游人,距天津一百五十里,租荒地五万亩,一般照西法,用机器干活。可见耕田除草能事半功倍。”)
开滦煤矿开凿黑珠河支流四丈河,在四丈河中流建桥,称中新桥(即今中新桥镇)。 四丈河上开凿了多条支流,沟渠纵横,使周边出现了“头道沟”、“四道沟”、“六道沟”等地方。 四丈河渠系可同时取海河、黑珠河水,承担中心桥周边近2万亩耕地的排灌。 南方使用的洒水车,这里也有应用。 每辆卡车浇水约25亩。 土地以“车”量,村名为“车”,所以能用水车浇灌的土地就叫“阿车”,老塘沽的“中巴车”和“乌车地”都源于此。
同时,公司引进西方农业机械进行耕作。 “用机器做生意,我们看到耕地和锄地可以事半功倍。”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股份制农场,甚至被国外舆论奉为“模范农场”。 “天津古塘种植牧业公司”比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早了20多年。 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先河,使老塘沽的农业生产在全国率先走上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道路。
后日据时期,天津共建立了120个农场,其中大部分被日本“迷谷管会”和“华北垦务公司”控制。 区内函谷茶店“启明农场”占地12万亩,是现在清河农场的前身。
(日本启明农场)
04
认清你要去的地方,不要忘记你来自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塘沽地区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开放时代,农村一改千年古貌,绽放现代农业的光彩。 丰富的农耕文化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滨海新区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政策导向和时代潮流的结果。 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远去。 在这个农业进化的历史节点,如何留住农业记忆,展示滨海新区乡村历史滨海新区宁车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什么时候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是一个难题。 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2019年,滨海新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茶店葡萄种植产业园、汉沽大田蔬菜草莓产业园、大港冬枣产业园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推出果蔬采摘、公园休闲、住宿等。 以农家乐为内容的休闲农产品。 其本质是对农耕文化的怀念,凝聚着人们回归故土的情感寄托。 仍以新城塘沽湾为例,蕴藏着丰富的农业文化财富。 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大型农业科技项目。 龙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公园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包括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因为追根溯源的农耕文化环节缺失,导致滨海新区农业文旅产业链未能形成闭环。
(茶店葡萄科技园/龙大农业主题公园)
▲建设农业记忆博物馆的意义
前期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滨海新区农业信息,经过市场调研形成了系统的文献资料。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从时间和历史的高度认识滨海新区乡村农业文明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它。 着力传承和振兴农耕文明,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滨海新区建设农业记忆博物馆是最优解。
农业博物馆是收集、研究、保护农业文化资源,展示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面向社会开展农业文化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 滨海新区农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建设以滨海新区农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挖掘研究滨海新区农业文化,收藏展示正在被淘汰、消失的农民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对现代化进程的理性思考,将有助于促进滨海新区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根据我们的设想,滨海农业记忆馆将按照历史进程,以大量功能图、历史文献、文物和实物照片展示历代滨海农业的面貌,犹如浏览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这个农业博物馆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互动的体验。 除了传统农具体验,还有民俗、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体验; 同时,还建立了面向成人和学生的现代农业科普基地。 开展一系列科普实践活动、科研教育,亲身体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当然,也有提供农家菜的乡村特色餐厅。 农业博物馆之旅,是一堂生动的田园课堂,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
结论:
如果可能的话,建议在那些被新规划压垮的农村土地上,为原住民留下一个农业记忆博物馆,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文明进步。 农业记忆馆的建设,不仅可以解除原住民的乡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文化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天津经济停滞不前,滨海新区楼市风平浪静的当下。 它曾经是农村新兴的房地产行业。 除了价格竞争,很难找到更好的营销推广者。 例如围绕滨海新区农业记忆馆的营销文章,可以唤起原住民的集体记忆和无限好感,聚集更多人气,同时引爆相关传播热点,可谓是房地产营销策略和好的折扣。
位于滨海新区中心远离渔港的“浪花艺术馆”,是世茂地产利用区位优势的成功营销案例。 每天,因为一个类似美术馆的售楼处,吸引着不少京津冀游客驻足浏览。 云湾世贸项目带来了超高的聚客效应和关注度。
希望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实力企业一起,呼吁或配合建设滨海新区农业记忆馆。
点此留言与老高互动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