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日期: 2023-04-24 06:01:44|浏览: 411|编号: 1080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要:指出在现代生活热潮中,亲近自然的休闲农业旅游逐渐成为都市人的旅游首选。 发展休闲农业也是调整农业结构、深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重要途径之一。 结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台湾休闲农业前景,着重分析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三种特色商业模式:政府参与、主导推动; 特色创新,产品丰富; 因地制宜,广泛宣传。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提出对大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台湾; 休闲农业; 发展阶段; 特色商业模式; 参考意义

CLC 编号:F323 文件识别代码:A 文章编号:(2013)

1 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发展意义

休闲农业是将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 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将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业文化相结合,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休闲农业不仅使旅游者获得休闲体验,了解农业文化,还可以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休闲农业对农业、旅游等方面,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逐步从原料的基本供给功能向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农产品加工副业等功能拓展。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收入。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需求和带动条件下,逐步加大了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宣传营销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力度,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加强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环境设施。 在旅游发展中,旅游者无形中将城市中的现代思想、经济、文化、意识等知识传播到农村,使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逐渐感受到现代意识和生活习俗,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丰富我国旅游产业体系,增加消费新业态。 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为一体[1]。

休闲农业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兴起于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随后在欧美国家得到发展。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3]。 台湾休闲农业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 是一种以观光为主,重点开展农村农业旅游相关活动的休闲方式。

2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2.1 萌芽期(1971-1989)

休闲农业最初的模式是观光果园花卉市场,游客可以在这里边玩边品尝和购买农产品。 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1971年台湾的天威、彰化、大湖、苗栗等地。1979年台北市农会召开“台北市农业经营与发展座谈会”,认为农业与观光结合是解决城市增长和扩张问题,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 1983年,推进农业观光示范工程,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农业游乐活动。 随着农业园区数量的增加,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活动停滞在采摘阶段,游客逐渐减少,观光农场逐渐减少[2]。

2.2 成长期(1989~1994)

休闲农业的概念在1989年的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上首次提出。1992年《休闲农业区建设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休闲农业。 逐渐发展形成了多种公营和民营规模化农场和休闲农业区,并相应开展了服务文化活动、生态教育讲解等科普活动,以及住宿、餐饮、乡村文物展示中心等。等,加强了休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2]。

2.3 扩张期(1994-2000)

1996年修订《休闲农业办法》和1999年颁布《休闲农业指导办法》,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方向的规范化和正确化。 《休闲农业指导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划审查要点》,修订通过了《非城镇用地开发审查规范》休闲农业专章、《休闲农场经营规划审查操作要点》、《休闲农场《项目指导实施条例》等法令颁布实施[1]。

2.4 推广期(2000年至今)

随着经济国际化,台湾逐渐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于国际旅游层面,使其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 2001年出台的《民宿管理办法》给了养殖场经营者更大的空间。 2002年,修订实施《农业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项目及标准》,增加休闲农业作为农业法人,承接耕地,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农业,鼓励农民团体和农业企业法人参与休闲农业投资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2004年再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和生产条件。 各类农林渔牧业活动多元化、多元化,提供服务的内容发展为战略联盟、主题活动等新形式。 产业套餐旅游营销、自然生态结合、教育解说等内容丰富多样[2]。

3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商业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30多年来,在农业资源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复杂化的过程中,休闲农业的性质逐渐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和商业模式是推动进步的主要动力。

3.1 主管部门的参与、领导和推动

当局的主导参与,对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项行政法规的出台、资源的合理配置、资金的充足,都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

(一)政策法规充分优惠,行政管理分工明确。 在休闲农业兴起的时代,台湾地区开始制定相关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办法》也逐步修订补充。 除了专门的法规政策外,国土、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促进政策[3]。 虽然各部门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但休闲农业的管理非常明确,其主管部门是农委。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采用行政管理主导模式,旅游项目的规划审批、规划内容、资金分配、推广方式等均由委员会牵头。 休闲农业由“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和“经济建设协会”共同管理,通过《休闲农业咨询管理办法》[1]规范其开发经营行为。

(二)资金支持到位,资源配置合理。 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主要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自上而下申报、审批建设。 经批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中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拨付的专项资金用于休闲农场的水利工程、服务设施、组织宣传等项目[4]。 在充分投入使用资金的同时,提高休闲农业园区的设计开发水平[1]。

(三)联盟合作经营,提升整体规模。 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存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 在政府的引导和运作下,各休闲农业经营者组成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宣传服务、生态保护等,提升综合竞争力。

3.2 独特的创新和丰富的产品

结合台湾休闲农业的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及社会需求的复杂性,提出特色创新、多元化经营的多元化主题休闲农业。 目前主要的休闲农产品有观光农场、休闲农场、市民农场、教育农场等[3]。

3.2.1 观光农场

观光体验休闲农业园根据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分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园和观光菜园四大类。 游客在参观和体验农产品的同时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满足好奇心,延长游客游览时间,增加农产品直销。

3.2.2 休闲农场

根据经营类型的不同,休闲农场分为休闲牧场、休闲林场、休闲渔业等多种类型。 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游客在农场的参与度,让游客在农场采摘、耕种的同时释放心情。 ,缓解压力,增长知识。

3.2.3 公民农场

市民农场是一种新型的自给自足的工作方式。 将靠近市区的农田统一规划划分,租给市民种植花卉、蔬菜、水果或经营家庭农业。 在享受农耕乐趣的同时体验农耕。

3.2.4 教育农场

教育农场是一系列具有科普教育的活动。 农场生产或种植的农作物和设施具有教育和栽培的功能。

3.3 因地制宜,广泛宣传

结合当地各类农业资源和文化特色,发展多种主题的休闲农业。 在公司和政府创造的条件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宣传和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

(一)举办农业展览会和主题宣传活动。 每年在中国大陆各省市和台湾地方市县举办各种规模的农业展览、交易会和农业宣传活动。 例如,2012年,在台湾农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休闲农场的特点。 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家住宿、农家活动为一体,于“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游展”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就地消费,永续发展”为理念,策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家行”、“食材之旅”和“自然之旅”。 还有2012年宜兰青少年饮食文化体验营,有助于深入了解宜兰美食,探索宜兰人对美食的态度和精神,让青少年学生对美食有更全面多元的认识,以及协助推广宜兰美食。

(二)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 主要新闻链接有《联合报》休闲农场、《》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农家易游网》行业新闻、《农旅咨询网》行业新闻。 网络拥有多个发展板块: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台湾农场社会关怀、台湾农场商店、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学院、休闲农场服务质量认证、台湾休闲农业博物馆粉丝专页、休闲农场教师经验营。 每个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信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帮助。

(三)与中介机构密切合作。 探索与行销中介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独立筹建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产业发展促进的中介机构。 台湾农业发展协会的会员都是可以提供农业体验、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的农场,这些农场都与休闲农业有关。 利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景观资源,投资观光休闲旅游产业,主要经营观光农场、休闲农场产业、农产品经营、民宿、酒庄等。 协会有自己的宗旨,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章程。

(四)注重地方文化保护。 地方文化、民间手工艺品和体验产品是休闲农业的基本要素。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大量引入文化创意,发展农业创意产业。 其品位和价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将这些手工艺品引入民俗旅游村,不仅促进了民间手工艺品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新增体验项目供游客参与。

4 对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台湾的农业资源种类与大陆基本相同,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特点对大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确保农业生产与旅游业发展齐头并进。 农业是依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础产业。 只有基础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进行延伸发展,拓展新的产业链。 在开发旅游项目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然会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资源重复利用过程中,对游客行为实施管理措施,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一定修复。 完善和保障农业经济与旅游循环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业和旅游合作。 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组织旅行社和游客到休闲农庄观光旅游,扩大客源市场。 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要积极联系旅游部门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三)倡导创新消费和独特理念。 引进台湾及世界休闲农业最新概念,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增加旅游消费者参与度,鼓励游客到农场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制作食品、礼品、和艺术品,租赁农场自行经营管理[5],以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创造性地开发更具个性化、高品质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的怀旧、放松、传统等体验产品。 游览过程中,可为游客提供生产知识讲解,让游客在参与农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体验,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 拓宽思路,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狩猎等丰富体验式餐饮的基础上。

(四)加大主管部门参与力度,给予支持和引导。 在发展农业旅游中,需要县乡政府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 政府设立相应的牵头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并在政府规划的引导和实施下,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这既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的权益,也防止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的名义圈地非法经营。

在对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的了解和学习中,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必将促进两岸休闲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探索琼台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有效途径。以及两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台湾休闲农业前景,构建两岸农业合作新模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参考:

[1] 吴仁伟,凌士佳.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06(3):32~35。

[2] 吴其勉,林家丽.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 网络财富,2010(3):59~60。

[3] 胡伟,张翔. 中国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台湾与国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11): 6676-6678.

[4] 耿洪礼. 台湾休闲农业政府主导模式的启示[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26):17-21.

[5]程坦.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J]. 经济发展研究,2012(5):78-79。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