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与田园风光共享距离——广西南丹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南丹县八坪花海风景区迎风绽放的荷花吸引着游人。农宁春 摄
南丹县地处广西、贵州交界处,峰峦叠嶂。 距广西首府南宁约300公里。
这个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山区县,去年成功创建了2个“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广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南丹县乡村旅游收入突破亿元。
这个偏远小县是如何成就“乡村旅游大米”的?
农业与旅游融合
南丹县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业旅游产业体系。
南丹巴坪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由于特殊的海拔、土壤、气候环境,南丹八坪大米米粒香软、不粘,被誉为“中国十大美味米”。
南丹县全力打造南丹巴方米等特色农业品牌。 南丹巴方米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国家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双重认证。 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跻身全国百家合作社之列。 农产品品牌及首批广西农产品品牌目录《农产品名牌》。
目前,全县种植南丹巴面积5万余亩,年产2.4万吨以上,产值1.2亿元。 南丹巴平方米已成为当地不少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南丹县将八坪稻的千年传统产业与壮丽的梯田风光融为一体。 南丹县立足南丹八坪水稻等产业,打造绿色稻花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打造万亩八坪梯田风景区,创造性地推动农牧业融合发展。旅游。
目前,在坝坪万亩梯田风景区,梯田错落,稻叶翠绿,一幅巨大的稻田艺术画即将进入最佳观赏期。
不远处,占地约400亩的八坪花海景区内,娇嫩的荷花迎风绽放,美不胜收。 日前,一场荷花文化旅游活动在这里举行。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睹荷花池的风采。 我在这里停下来拍照,再也不想离开。
近年来,南丹县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特点和区位优势,引导农民优化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建立了多个水稻、荷花、李子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逐步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跨省联手打造瑶族文化
南丹县利用白裤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毗邻贵州荔波县著名风景区的区位优势,通过“北方联盟”推动跨省(区)旅游。
南丹县、荔波县是瑶族支系白裤瑶的聚居区。 南丹县居住着4万多名白裤瑶族。 白裤瑶人因男子穿及膝白裤而得名。 他们是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步入现代社会形态的“直通民族”。 民族文化保存完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
身着民族服装的白裤瑶男子表演“打上衣”。农宁春 摄
南丹县充分利用与荔波县山水相通、民族相通、文化相通的优势,开通北上直达荔波的旅游通道,并连接荔波高铁站,打造“世界白裤瑶”乡镇”旅游热点不断完善。 完善广西南丹县至贵州荔波县跨省(区)旅游走廊。
南丹县依托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建设了格雅斯谷白裤瑶风景区和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持续推进“千瑶村、万户瑶乡”中国白裤瑶民族风情小镇建设等项目,创新了白裤瑶传统舞蹈“琴则格拉”、传统体育“地罗”的表演形式,设计推出了白裤瑶手工文创产品,使白裤瑶的民俗文化众所周知。 传承与展示。
目前,南丹县拥有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 县城距荔波县5A级景区小七孔风景区仅50多公里,部分核心景点横跨两县。 每年,数以千万计的荔波县游客在游览了荔波的山山水水之后,可以前往南丹县享受文化、养生。
“千个瑶寨·万个瑶寨”是中国白裤瑶民族风情小镇的一角。农宁春 摄
准备有“大”字的文章
南丹县以“大产业”理念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全力推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多个重点项目建设; 以“大景区”理念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跨省(区)合作旅游步伐。
2020年,南丹县与荔波县跨省(区)共建项目——满江农业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将融合贵州、广西两省(区)民俗风情。 和传统农耕文化,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打造贵州、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示范点。
今年,南丹县“绿色稻田花海”田园综合体入选广西田园综合体创建试点名单,南丹县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
南丹县“绿色稻花海”田园综合体由南丹县绿色稻花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南丹县云水谷高山茶花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南丹县南国之丹花卉苗木产业核心区组成示范区。 以南丹六龙茶产业示范区、世界白裤瑶(南丹)健康旅游扶贫产业园为依托,总规划面积5万余亩。
项目将通过点位联动、组团建设、集群发展,实现农田公园化、产业融合化、乡村风景化、服务便利化、运营市场化,打造南丹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美丽南方”升级版。 “丹”乡村建设升级版。
南丹县正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谱写新篇章。 (农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