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憾到整改,再到拥有多项第一的“台湾飞牛牧场”
00:12
在台湾西北部沿海地区,东靠雪山休闲农场蛋糕,西望台湾海峡,背靠火炎山,在苗宿县通霄乡南河里,有这样一个牧场:位于海拔180m~270m的缓坡上,四周绿树成荫。 ,蓬勃发展。 其牧场的奶牛是第一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泽西牛(()); 营业执照为台湾第一张综合休闲农场执照; 开创了台湾观光牧场的先河; 首创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打造多功能休闲牧场……这就是台湾著名的飞牛牧场。
台湾著名的飞牛牧场
一、飞牛牧场的历史
1973年,为推动鲜奶产业,台湾政府招募了一批青年到美国和新西兰学习奶牛养殖。 1975年,这些年轻人返台后,开垦荒地,在苗宿县通孝乡南河里宝安林旁建村,“中央青年奶业村”由此诞生。 但由于进口牛肉和鲜奶与当时台湾本土消费市场不匹配,消费者对这些刚引进的“高端洋货”并没有完全认可,不少牧场面临资金危机断开。 因此,牧场不得不关闭。
飞牛牧场创始人施尚斌也曾后悔进入奶牛养殖行业,但内心的不屈与不甘,让他选择了咬牙坚持。 他先是通过贷款买下其他奶农卖掉的土地,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整顿规划和土地整理。 这种为求生存的无心之举,意外形成了当时台湾少有的广阔牧场(草原)美景,吸引了众多电视剧剧组前来取景,飞牛牧场得以重生。
1993年,日本的休闲观光农业在全国推广。 受这股热潮的影响,飞牛农场创始人考察日本农场后,首先聘请加拿大企业形象设计师设计标志,然后开始规划农场的细节。 立志由奶牛养殖场转型为观光牧场,1995年,“飞牛牧场”名称正式对外开放。
1996年1月,飞牛牧场主自主开展了乳制品DIY活动(鲜奶冷冻DIY),受到游客的青睐。
2002年2月,牧场开始推进学校的户外教学业务,涉及科研领域。 2006年开始参加海外(东南亚)国际旅游展,飞牛牧场享誉国际,开始接待国际游客。
2006年5月,飞牛牧场成为全台第一家从澳洲引进世界最高乳脂与蛋白质比例的泽西牛()。
飞牛牧场全新乳品加工厂正式投产
2007年1月,飞牛牧场新建的乳品加工厂正式投产。
2008年1月,牧场取得台湾第一张综合休闲农场登记证; 3月,与日本北海道牧场进行技术合作,生产特产“飞牛白布丁”。
荣获休闲农庄“体验、餐饮、住宿”服务品质认证
2009年1月,飞牛牧场餐厅被认定为苗宿县“特色美食餐厅”; 2010年5月,牧场建立“水资源循环”环境教育基地,推广低碳环保、绿色旅游理念; 2011年2月 3月,牧场再次升级,获得休闲农场“体验、餐饮、住宿”服务品质认证。
2011年5月,飞牛牧场建立台湾休闲农场第一家绿色门店; 6月,与环保局“绿色行动唱响计划”合作,启动“绿色酒店、低碳飞牛”绿色旅游住宿项目。 同时,牧场乳制品加工厂获得HACCP“危害分析重要控制点”认证; 2012年7月,牧场住宿区获得苗宿县优质酒店认证。
2014年,飞牛牧场第一家直营店成立; 2015年荣获网络十大疗养草原称号; 2016年7月,牧场红仓餐饮获得苗宿县地方食材认证; 从此,飞牛牧场在体验、餐饮、观光、住宿等休闲领域日趋成熟。
二、飞牛牧场特色优势
这个经营面积(包括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约120公顷、营地面积约50公顷的休闲牧场为何会无意间走红? 为什么成立40多年,游客口碑不断,回头率不断攀升? 秘诀是?
1、主题鲜明,功能完善
“飞”代表蝴蝶,“牛”代表奶牛。 飞牛牧场不仅对其核心优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而且明确了农场的主题。 通过三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和三育(养殖、保护、教育)发展战略,坚持永续经营、寓教于乐,为游客提供身心全方位的休闲。精神体验。
在餐饮方面,飞牛牧场采取自产自销的方式。 红谷仓、乐活飞牛馆、奔奔牛火锅店,甚至COW快餐店,都尽可能使用牧场的有机蔬菜(新鲜食材)。 保证游客的健康饮食;
有机蔬菜(新鲜食材)
COW快餐店
在住宿方面,牧场原生态别墅、牧场原生态休养所、花园木屋、露营基地为游客提供农家乐、民宿、户外探险等多种不同标准的住宿服务,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提供多种住宿服务
在观赏方面,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牛群在缓坡上自由吃草、四处游荡、形形色色的蝴蝶、成群结队的野鸭、趣味十足的奶牛雕像广场等,不仅营造出自然纯正的生态美景,还营造出动植物交融的疗愈景观,瞬间吸引了都市人的目光。
动植物融合在一起的治愈景观
在购物方面,飞牛牧场的门店不仅考虑到游客的个性化购物需求,还根据门店的功能区域,销售相应的特色商品,给游客一种“尊重”他们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强制销售。 “被宰的感觉”,与此同时,牧场对店铺的装修和命名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DIY·烧烤·露营区的店铺称为“牧场工坊”; 中心服务区的商铺称为“生活概念店”; 牧场生态区内的店铺被称为“花屋”。
在体验方面,飞牛牧场既有“彩绘肥牛”、“牛奶蛋糕”、“冰淇淋奶昔”等DIY活动,也有“挤奶牛”、“喂小牛”、“鸭子巡游”等参与活动”,让游客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还可以与牧场小动物亲密接触。 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和动植物知识,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开心、有获得感。
牧场参与活动
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整个飞牛牧场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区:DIY·烧烤·露营区、中央服务区、牧场生态区。 这些区域的划分完全依据缓坡地形,同时根据游客的游览习惯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设计了合理的流线。 入口处是DIY、烧烤、露营区,中部是服务、餐饮等中心服务区。牧场北部靠近森林的主要观光区是牧场生态区。 每个区域不仅功能完备,而且在细节处也突出了飞牛牧场的主题。 比如飞牛雕塑、卡通引导牌、不同里程的观光路线,不仅给整个牧场增添了不少童趣,也让游客感受到牧场充满创意和特色的氛围,悠闲自在。舒服的。
中央服务区
3、目标细化,客群分层
从牧场住宿、牧场餐饮,到牧场体验活动,飞牛牧场精心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旅游景点,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探索世界,寻找自然动植物的奥秘; 成年人可以在这里找到童心,唤起童年的纯真之美; 老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健康食品,感受子孙后代的快乐。 同时,牧场借助自然景观和小动物,让游客在点点滴滴的体验中真正学会“敬爱自然”。
4、产销对接,休闲融合
从果蔬的有机种植,到乳制品、甜品及衍生品的加工,飞牛牧场坚持原料自给自足(就近采购),既保证了生态、环保、健康,又形成了产品特征。 店铺类型,整合DIY体验活动(烤饼干、做蛋糕等)
DIY体验活动
三、参考与思考
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受原日本休闲农业的影响。 它在规划、产业、运营、市场等方面有许多显着特点,值得思考和借鉴,例如:
1、规划:合理定位
如果说“无巧不成书”,那么飞牛牧场初步整合了各个奶农的土地,形成了难得一见的原野牧场美景,这并不是对未来景观的“预示”。 当牧场之美成为特色标签时,飞牛牧场通过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设计,果断从奶牛养殖场向休闲观光牧场转型。 它不仅考虑了地形和牧场的特点,而且根据市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和有代表性的。 产品(飞牛白布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2.行业:乘数效应
中国大陆的很多牧场看似涵盖一、二、三产业,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难以形成乘数效应。 在飞牛牧场,从生产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到观光体系,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串通。 例如,牧场蔬菜水果区的有机蔬菜种植,使用牧场牛羊粪便作为肥料; DIY·露营·烧烤区及中央服务区(餐饮区)、乳品加工车间等所需的肉类、蔬菜等原料,也由果蔬区、生态区提供。 生产、加工、销售、观光的闭环循环,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牧场的主题。
3、在运营方面:优势突出
无论是生态景观、DIY活动,还是牧场体验,飞牛牧场或通过景观雕塑、卡通招牌,或专业解说员,充分展示每个区域、每个活动的优势和特色,让每个功能区域都各具特色小的主题特色,形成了整个牧场公园的主题优势。 同时,牧场古朴的建筑风格和员工耐心的服务,更增添了牧场的品牌魅力。
此外,为突出牧场的品牌优势,“所有进入飞牛牧场的游客均可免费品尝一杯纯天然乳制品”。 生产优质、健康乳制品的企业精神。
4、市场:与时俱进
从奶牛场、观光牧场休闲农场蛋糕,到综合牧场,飞牛牧场转型的每一步都是对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对牧场特色优势的不断升级,对客户群体分层的不断细化. 让大自然充满创意,让创意形成产品,让产品满足市场,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这是飞牛牧场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陆休闲牧场与台湾休闲牧场的差距不在于资金,而在于技术、规划、运营等细节。 缺乏特色或核心优势,无视市场需求的盲目模仿,造成了目前的尴尬。 但我们认为可能起步时间稍晚,可能存在同质化等诸多问题。 但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改善,必将帮助内地牧场渡过难关,走出“阴霾”。
(超过)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农村大会:北京城乡战略研究院自办媒体。 肩负“破解乡村振兴困惑,探索产业融合之道,塑造美丽乡村”的使命,深耕乡村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农村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 搭建自媒体信息交流平台、智慧创新讲台、乡村产业舞台、宣传推介亭,全面赋能农村可持续发展。 为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建设者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识转移服务,实现村与企相依、风景与田野、城乡融合的美好愿景。